在继承中不断创新的发展历程
安定区马铃薯产业迅速崛起的背后,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马铃薯产业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是在继承前提下的不断创新,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艰难超越。
第一,“两手”并用:遵循市场规律,政府强力推动市场发育程度低、市场机制不健全是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难题。
如何有效组织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进市场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关键。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成功实践证明,在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资源配置的前提下,需要充分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产业发展的推动、调控、服务、监管作用。政府的强力推动是对发育不成熟的市场机制的一种有机的“补位”。只有政府的强势介入,才能调解好产业链上生产、加工、销售三大主体的利益关系,实现“三旺共赢”的目标。
2003年以来,在种植环节,区委、区政府深入分析了当地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土豆代收,大量调研产地和终端市场,根据市场需求空间和需求特点,坚定不移地提出并实施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的决策。同时,大力提高良种覆盖率,通过标准化生产提高马铃薯品质,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产品。
在营销环节,政府正确运用行政资源,强势介入马铃薯销售,积极协调车皮解决运输瓶颈;科学分析市场供需及价格走势确定指导价格;积极搭建交流交易、信息发布、物流配载、价格监控“四大平台”;深入开展“三链”建设,把协会、支部建在产业链,把能人、党员聚在产业链,把产、销农民富在产业链,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进入市场谈判价格的能力;理顺价格形成机制,对产业链条上三大主体的利益进行了合理分配,使马铃薯产业步入了快速、良性发展轨道。
在加工环节,政府通过产业招商,出台优惠政策,创造要素流入的“洼地”;创建淀粉行业协会,团结和凝聚龙头企业形成拳头打市场。马铃薯加工业迅速兴起,黄土地初现工业化曙光。
第二,两条“曲线”:指导产业发展,增大利润空间安定区根据马铃薯产业发展一般规律,借鉴制造业“微笑曲线”,总结出两条“微笑曲线”,即“产业微笑曲线”和“价格微笑曲线”。
马铃薯产业微笑曲线即在马铃薯产业价值链中,上游是良种繁育,中游是普通薯生产和销售,下游是精深加工。四个环节中,最大利润产生在两端,因此,要提高附加值,就要努力走向微笑曲线两端。
以此为指导,安定区从建立健全良种扩繁的市场机制入手,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建立了引进推广体系、脱毒扩繁体系、提纯复壮体系三大良种繁育体系,全面加强良种引进、示范和推广普及工作,有力地提高了良种化水平,以新大坪、陇薯系列和专用薯为主的良种覆盖率达80%以上,使全区马铃薯的品质大幅提高,为提高鲜销薯及其淀粉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进一步扩大农民增收空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精深加工上,全区形成了以精淀粉、全粉、变性淀粉、休闲食品为主的比较完整的加工体系。目前,全区共有万吨级精淀粉加工生产线12条,全粉生产线2条,变性淀粉生产线2条,休闲食品生产线1条,可消化全区马铃薯总量的1/3以上。马铃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附加值不断提高。
马铃薯价格微笑曲线是在一个马铃薯销售周期中(从七、八月开始到次年二、三月),随着供给的变化,市场价格呈现先高后低再逐渐抬高的大致趋势。这就要求生产者通过种植早熟马铃薯提前上市赢得利润,通过窖藏贮存均衡上市增加利润,通过品牌销售进入超市和出口提高利润,以熨平微笑曲线。安定区近几年通过动员农民迟挖、缓挖、运用贮藏等手段,不挤羊肠小道,实现均衡上市,增大了利润空间,增加了农民收入,使价格微笑曲线逐渐拉平。每年国庆节销售高峰期,应当是价格低谷期,但像2006年国庆节期间,由于农民贮藏增值意识增强,市场马铃薯销售量同往年相比大大减少,致使价格不断抬升,最低价位在0.26元/斤,比上年同期每斤高出5分钱以上。甚至出现了产地市场和终端市场“同质同价”的现象。
第三,两场“博弈”:理顺市场价格,扩大市场份额两场“博弈”指的是产地市场三大主体销售价格的博弈和终端市场供给者之间占有份额的博弈。
安定区马铃薯市场2004年之前呈现两个奇特现象:无论丰收歉收,产地市场的价格始终在一个很低的价位运行,似乎与供求关联不大;无论终端市场价格升降与否,产地市场始终保持在低价位纹丝不动,产地与终端也似乎关联不大。这种现象显然仅靠“丰收悖论”难以解释。造成这种区域性的价格背离供求规律的深层原因在于:其一,当时全区的外销全部由河南、安徽等外地营销商所控制,由于他们和当地龙头企业形成了事实上的“合谋”,产地市场上三大市场主体之间的价格从而也是利益博弈中,便形成外地营销商与龙头企业共同面对广大种植户的“二对一”态势,类似于“寡头市场”的“垄断低价”的形成便不足为怪。其二,千家万户的种植户由于其价格信息的不完全,与其他两大主体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加之其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谈判价格能力不强,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完全处于任人宰割的“弱势”地位。其三,政府研究生产多、研究市场少,在销售环节对于信息提供、运输配载、市场监管等服务职能明显“缺位”。
2004年秋季以来,区委、区政府代表广大种植户利益强势介入马铃薯的价格博弈,通过深入终端调研市场价格、倒推成本确定“政府指导价”、车皮配载进行调控、挖窖储藏均衡上市、扶持本地营销队伍挤走外地“黑心”商贩等一系列综合配套的有效措施,使马铃薯的价格进入了正常运行轨道。第一,终端市场价格上涨三分五分,产地市场价格跟着上涨三分五分。第二,在广大种植户收入普遍增加的情况下,经销商和龙头企业的利润也大幅增长,马铃薯产业实现了三大主体“正和博弈”的结果。
随着规模的扩大,总量的增加,安定区马铃薯产业面临着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的需求。同时,通过几年培养,安定区造就了一批活跃在产地和终端市场、实力不断增强、充满竞争活力的本地营销家队伍,大大提高了在产地形成价格、在销端谈判和掌控价格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区委、区政府通过实施“品牌+专列+团队精神”,组织本地营销主体联合起来主动出击,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使之在终端形成规模效应。以有组织的“群狼”战术,对其他产地各自为战的营销商形成“以多对少”的群体竞争优势,在全国各大终端市场供给者之间的竞争中,安定区经销商在广州、上海、成都等终端市场的占有份额迅速提高并巩固:安定马铃薯在华南市场占有份额从2003年的不足30%提高到目前的70%以上,上海、南京等华东市场从2003年的10%左右提高到目前的50%以上,中原市场占有份额目前达到90%以上,重庆、成都等西南市场份额也由2003年的20%提高到目前的50%以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