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八月好风光。在乌兰察布市第二届土豆文化节期间,区内外土豆种薯、商品薯营销和加工的客商以及国家土豆专家,部分区内外土豆主管部门、科研教学单位、农技推广机构的代表以及新闻媒体记者约300人,听演讲,下基地、进企业、看展览,共商土豆产业发展大计,把“小马铃薯”打造成“大产业”。
在察右后旗牛明村示范观摩点,市农牧业局的武三娃向来宾介绍察右后旗牛明村规模种植土豆产业化基地时,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他说:“我市种薯、加工专用薯、鲜食薯基地面积400多万亩,总产450万吨,土豆已成为全市的一项主导产业。土豆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最明显的朝阳产业。”
种马铃薯是我市每个农民都能“信手拈来”的“事儿”,然而农民可能没想到,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围场土豆代收,他们竟然把马铃薯种成了“金蛋蛋”。家住察右后旗乌兰哈达苏木牛明村的王老汉满脸喜悦地向记者说,他家有2个种着土豆原种的大棚,每年一个大棚能收入三四千元,同时,还给别人打工,再养些牛羊。一家人一年的收入能达到2万元以上,用王老汉的话说,“日子过得不赖”。
近年来,市委、政府认真贯彻温家宝总理关于西部地区“要把小马铃薯办成大产业”的指示精神,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地区优势,把土豆作为一大主导产业来培育,经过不懈的努力,全市土豆基本实现了由传统耕作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形成了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藏贮加工相互配套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全市土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占自治区种植面积和产量的近1/2,约占全国土豆年均种植面积和产量的6%,在全国地区级位居第一。农民人均来自土豆产业的收入为1500元左右,占到种植业收入的53%,土豆种植已成为我市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2015年,我市提出打造“中国薯都”的战略构想,2015年3月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土豆之都”。
市政府每年拿出1亿元的政府专项资金用于节水设施、良种繁育、覆膜推广、精深加工等补贴,大力发展喷灌、滴灌为主的现代设施农业,彻底实现了土豆种植由传统耕作向现代化种植的转变。如今我市的土豆产业已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基本形成了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的格局。
为加快延伸土豆产业链条,我市把推进土豆产业化经营作为提升“薯都”实力的根本性措施,全市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初具规模的加工群体,加工企业已发展到70多家,粉条、粉皮、淀粉加工点1.2万个,年加工转化鲜薯超过百万吨,鲜薯转化率达25%以上。
为进一步宣传、展示我市土豆的品牌和生态优势,“土豆文化节”期间,我市邀请了中国土豆专业委员会以及来自北京、甘肃、黑龙江等共10多个省(市、区)及我市部分专家共100余人,在四个分会场分别举行了四个高峰论坛(中国节水灌溉协会节水论坛、中国土豆专业委员会土豆科学栽培技术论坛、土豆营销论坛、土豆加工论坛),专家们分别从我国土豆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土豆的栽培与病虫害防治、加工与装备及我市土豆下一步发展方向等方面展开交流与探讨。
参观完基地以后,北京现代农庄的李慧萍满脸激动地说:“土豆在我国有几百年的种植历史,一直以来产量低。乌兰察布的规模化种植给全国起了个好头。基地的建设吸引着龙头企业的入驻,我相信乌兰察布市只要把基地建设好,肯定能引来大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小马铃薯,大产业”。我市土豆产业已经实现了由量的扩张到质的飞跃,实现了特色产业向优势产业的跨越,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它的持续发展壮大,必将为我市经济发展插上一双腾飞的翅膀。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