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豆批发

土豆价格“马铃薯主粮化”出台的台前幕后

字号+ 作者:围场土豆批发网 来源:网络整理 2016-05-19 13:42

摘要: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传入我国已有400多年历史,但长期以来一直被中国老百姓当成蔬菜,而今突然被推上主粮的席位,其“转正”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马铃薯主粮化”这一战略出台的前因后果又是如何? 正文 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传入我


摘要: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传入我国已有400多年历史,但长期以来一直被中国老百姓当成蔬菜,而今突然被推上主粮的席位,其“转正”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马铃薯主粮化”这一战略出台的前因后果又是如何?

正文

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传入我国已有400多年历史,但长期以来一直被中国老百姓当成蔬菜,而今突然被推上主粮的席位,其“转正”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马铃薯主粮化”这一战略出台的前因后果又是如何?

■本报记者 赵广立

2015年才一开局,平日里名不见经传、默默无闻的小土豆,就因一条消息迅速“火”遍了大江南北。

消息是从1月6日“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研讨会”传出的:“我国将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推进把马铃薯加工成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马铃薯将成稻米、小麦、玉米外又一主粮”,消息还说,“预计2020年50%以上的马铃薯将作为主粮消费”。

“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研讨会”虽然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中国种子协会举办的,但是主席台上坐着的是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部长余欣荣,“我国力推马铃薯主粮化”这一消息也是从这位农业部的“二把手”口中传向世界的。

农业部官方网站也迅速反应,接连刊登媒体相关文章,从马铃薯的种植优势到马铃薯的营养价值,条分缕析地阐释马铃薯在我国的“主粮化”乃大势所向。

“十一连增”的背后 在“马铃薯主粮化”被提出的一个月之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我国2014年的粮食产量数据,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9万吨,比2013年增加516万吨,增幅0.9%。这意味着,我国粮食产量已经实现“十一连增”。

“十一连增”固然鼓舞人心,但是这并没有让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舒一口气。上到中央领导,下至农业专家,对“十一连增”背后的形势洞若观火。

“到2020年粮食需求增量在1000亿斤以上。但受耕地、水资源的约束和种植效益的影响,小麦、水稻等口粮品种继续增产的成本提高、空间变小、难度加大,需要开辟增产的新途径。”余欣荣说。

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毕美家在回应全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时也表示,目前我国耕地、水资源等的粮食生产资源愈发紧张,耕地土壤点位污染超标率接近五分之一。

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随着国内外环境条件变化和长期粗放式经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并指出“目前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超过进口价格,而生产成本在不断上升;农业生态环境受损,耕地、淡水等资源紧张”等问题。

“虽然我们粮食‘九连增’‘十连增’,今年还是‘十一连增’,但实际上我们肩上保障粮食安全的担子一点儿都没轻松。”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戴小枫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多年来我们强调“中国人的饭碗里要装我们自己的粮食”“保障95%以上的口粮安全”,但由于种种原因,“实际上近三年我国粮食进口额在大幅增加”。

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前11个月,我国进口粮食8861万吨(含大豆),增幅15.8%。2014年前11个月的粮食进口量已超2013年的全年进口量(8402万吨)。

此外,虽然今年粮食获“十一连增”,但受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普通农户种粮收益有限。

“我国还处在粗放经营的传统农业状态,如何发展高效、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尚未在根本上破题。”戴小枫说,“现代农业是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体的全产业链新型产业。”

现代农业破题“第一个线头”

万事开头难。戴小枫援引习总书记“工作就像穿针引线,一大把线是穿不过一根针的,一定要一根一根穿”的比喻称,在农业部领导看来,“马铃薯主粮化就是破解现代农业这个时代大题目要抓住的第一个线头”。

“‘十一连增’的重压之下,我国农业发展形势严峻,特别是华北地区地下水‘漏斗区’,地下水超采已经严重影响到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戴小枫介绍说,华北漏斗区是指以河北部分地区为主,从河北保定、石家庄、河间,沿冀鲁豫三省交界线,南至河南北部安阳、新乡一带南北向的不规则长型区域,遍布地下大大小小的地下水超采区,“地下已无水可采,最深的达到地壳的基岩里才能抽到水”。

“这导致一个什么问题?不可持续发展。降水、地面径流、地下水失衡了,三水不能良性循环。这些地方的水就越来越缺。”戴小枫说,地面、地下水越来越少,不但农业不可持续发展,人畜饮水都将困难,这样的结果显然“是不可接受的”。

据估计,华北“漏斗”核心区地上作物种植面积约1500万亩,整个“漏斗区”种植面积5500多万亩。这些地区种植的作物是玉米和小麦。而玉米、小麦属于高耗水作物,一个生产季节,每亩玉米约需人工灌溉170立方水,小麦则需要100方左右,这些水都是从地下抽。“一层一层往下打,砂石层的水抽光了,就从基岩里面抽水。”

怎么办?农业部把目光投向了“替代种植”。

“至少这1500万亩得先替代,不能再种高耗水作物了。”戴小枫说。

从节水角度来看,用雨养作物马铃薯和谷子分别替代灌溉作物小麦和玉米,利于逐步缓解该区域水资源压力,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土豆在年降水量350毫米左右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不仅能正常生长,还能减少种植小麦玉米导致水土流失。”戴小枫说,在北方,马铃薯比小麦种得晚、收得早,“省工省料省肥省水,是投入少、产出高的作物”。

“马铃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广,从南到北、从高海拔到低海拔的大部区域都能种植马铃薯。”以“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研讨会”为标志,余欣荣从幕后来到台前,开始为“马铃薯主粮化”站台。

农业部去年在河北衡水组织替代种植模式试验,在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的华北地下水超采区,完全雨养条件下马铃薯亩产仍达到1.8吨。

“多产一年夏粮”的多赢局面 戴小枫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如果能够合理开发利用我国“胡焕庸线”沿线的土地、南方冬闲田以及广袤的西部适宜种植区,我国的马铃薯栽种面积“不保守估计的话能达到3亿亩左右”。

“胡焕庸线”是80年前地理学家胡焕庸并提出的人口密度对比线,在地理区位上纵贯我国从东北至西南,是我国西部高原与东部平原的过渡带、中部平原和南部高山农牧交错区与农业种植区的过渡带,也是我国主要与非主要经济区的分界线。从气象条件上,这一带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而且温度较低,有效积温不足以种植三大主粮作物,却恰恰适合种植马铃薯。

“包括西部的青藏、新疆地区,都是马铃薯的种植天堂。”戴小枫透露说,“西藏自治区负责农业的坚参副主席不久前专程来加工所跟我们探讨在西藏怎么把小土豆通过主食加工做成大产业。”

“这一带潜力很大。”戴小枫说,粗略算下来,“胡焕庸线”一带大约可提供1亿亩的马铃薯种植区。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土豆代收山东滕州:小马铃薯畅销大市场

    土豆代收山东滕州:小马铃薯畅销大市场

    2016-08-18 11:26

  • 围场土豆讷河马铃薯产业提档增速富民

    围场土豆讷河马铃薯产业提档增速富民

    2016-08-16 15:33

  • 土豆代收马铃薯价格上演过山车 薯农吃不消

    土豆代收马铃薯价格上演过山车 薯农吃不消

    2016-08-15 11:13

  • 土豆代收排骨炖小土豆

    土豆代收排骨炖小土豆

    2016-08-12 15:06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