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打小闹没有任何问题,但要规模化、工业化就需要考虑一些投资风险
■开发出具有更好营养价值并符合中国人口味的新产品,才能成为大赢家
■马铃薯增产后,如何既增产也增收,让农民有积极性,这是更深层次的问题
中国农科院近日举行的一场研讨会上,推进马铃薯成为我国第四大主粮作物首次从国家战略角度公开提出,也成为了近日公众热议的焦点。
截至1月10日,仅新浪微博上“马铃薯成主粮”话题的阅读量已达到3.9亿,一股马铃薯主粮化的浪潮来势汹汹,但就目前来看,公众的焦点、政府的期望以及企业的诉求是否能迅速引爆马铃薯经济?中华工商时报记者对行业内不同背景人士进行了走访调查。
主粮化条件已经成熟
马铃薯“熬”成主粮后,公众的讨论焦点却还停留在“马铃薯片、马铃薯丝、马铃薯泥,酸辣、炝炒、醋溜……你想怎么吃?”或者是“马铃薯君就此退出蔬菜界了吗?对红薯君和山药君来说,太残忍了!”之类的调侃。
但无论从国家安全角度,还是居民营养方面看,农业部、农科院等方面所提出的马铃薯主粮化,条件已经成熟。
按照研讨会上对土豆主粮化解释,其内涵乃是用土豆加工成适合中国人消费习惯的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产品,实现目前土豆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转变、由原料产品向产业化系列制成品转变、由温饱消费向营养健康消费转变,作为我国三大主粮的补充,逐渐成为第四大主粮作物。
该会议认为,马铃薯主粮化已成为必然的选择,预计到2020年,50%以上的土豆将作为主粮消费。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也表示,将因地制宜扩大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在不挤占三大主粮的前提下,把土豆的种植面积由目前的8000多万亩扩大到1.5亿亩,把土豆亩产量提高到2吨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更多保障。”
而从种植条件看,马铃薯适应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新要求,有资格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替代作物。由于马铃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广,从南到北、从高海拔到低海拔的大部区域都能种植,相比其他作物,不仅节水、节地,还能节肥、省药。“水稻需要很多水,但我们国家水资源紧张,尤其北方,需要南水北调,成本非常高,这个时候种马铃薯就很合适,即使是山区也没问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表示。
“在南方许多一年能产两三季的地区,虽然水资源丰富,但由于单依靠种田没有丰厚利润,也不会愿意种不太值钱的马铃薯,而是发展工业,前期也不懂得环保;而北方一些地方因为经济不发达,还在种田,虽然土地条件不好,水又不够,但至少污染较轻。”范志红感慨。
此外,营养学角度分析,马铃薯确实也适宜做主粮,而非蔬菜。早在2015年,范志红就撰文呼吁“每日坚持一餐主食只吃马铃薯”,长期坚持下来,围场马铃薯,有助于预防营养过剩、减去多余脂肪。此次马铃薯主粮化的提出,正好遂了她的心愿。
“我们每天吃得最多的就是主食,所以主食对于一个人一天当中营养供应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范志红分析,如果我们把一部分米饭换成马铃薯,会得到更多的营养物质,包括氨基酸平衡好、利用率高的蛋白质,堪比香蕉的钾含量,特别是大米、小麦所缺少维生素C——能与西红柿媲美,大米缺乏的维生素B1——缺少则会觉得疲惫乏力、思维迟钝、情绪沮丧,而且由于有淀粉,烹饪时(尤其以蒸和烤的方式)马铃薯中维生素破坏也比普通蔬菜小。
“马铃薯在国际上是第一大薯类作物,但我们好像把马铃薯看成特不值钱的东西,而欧洲第一大主粮是小麦,第二大主粮就是马铃薯,欧洲人高看马铃薯,我们为什么不呢?”范志红说。
改变习惯是最大挑战
马铃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5000年的秘鲁和玻利维亚,在我国也有数百年的历史,又称土豆、洋芋、洋山芋、山药蛋、麻马铃薯。
2015年金融危机时,马铃薯因为只有5%参与国际交易,价格和供应都很稳定,被联合国评为隐藏的宝藏(hidden treasure),当年也被称作国际马铃薯年(the International Year of the Potato)。2015年前后,我国也已经成为世界产量第一的马铃薯大国,当时学界、政界也曾提出若干个主粮化方案,近年来业内也一直在讨论,但直到日前才真正进入国家战略层面,不少业内人士都感慨“相见恨晚”。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廖洪乐对本报记者表示,马铃薯过去长期作为饲料使用,近年来更多地被划分到蔬菜门类,在我国的确是“小众的东西”,他本人也很少对其单独研究,但此次提出马铃薯主粮化,把土豆的种植面积如果扩大到1.5亿亩,将占到我国一至六等耕种土地13.16亿亩的十分之一以上,“这是相当大的比例,对工商资本而言,发展空间很大。”
目前,我国南北各大产区基本都有工商资本注入,重要产区包括山东省滕州市、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黑龙江省讷河市、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河北省围场县、内蒙古自治区的武川县、陕西省定边县等,但科技含量、规模化程度、深加工层次还不够高。
廖洪乐同时提醒,要注意到规模化发展可能遭遇的潜在风险:“小打小闹没有任何问题,但要规模化、工业化就需要考虑一些投资风险。比如南方人爱吃大米,北方爱吃面条,但马铃薯要作为主粮餐餐都吃,这一习惯的形成仍需时日。”
中粮农业产业基金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朱国洋也认为,消费者的口味不会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直接改变,二者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在消费端,企业还是会更多地关注消费者的需求。“要把主粮化这篇文章做好,国家如果不在消费端下功夫,可能以后这个美好愿望落地会打折扣,因为餐桌上的这部分是没办法用行政手段强行推广的。”朱国洋分析。
当然,这种习惯的改变可能也很快就会到来。“原来中国人不吃面包也不吃饼干,后来从西方传进来,现在也有一百年了;30年前大家吃饭时喝甜饮料都会觉得奇怪,但现在也开始喝可乐、雪碧等等。”范志红分析,由于马铃薯粉具有面粉达不到细腻、松软,放到馒头、饼里绝对美味;实际上,甜甜圈中如果没有马铃薯粉,也就不会有那种独特的口感。
产业两端存在机会
消费端的不确定性,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空间和机会。
“习惯需要从方方面面进行引导,在这个基础上顺势而为,加大产品创新投入,其中会有很多机会。”朱国洋分析,虽然目前无论在浙江福建还是在甘肃、宁夏,都有不少加工薯片、薯饼的企业,但唯有把握马铃薯主粮化机会,同时开发出具有更好营养价值并符合中国消费口味的马铃薯类产品,才能成为最后的大赢家。
但在马铃薯经济中,种业的机会更为广阔。根据朱国洋多年经验判断,未来国家要做示范田、建立具体样板,对于带动产业提升有积极意义,但从投资角度看,“良种”、“良田”、“良法”三者中,最重要的还是选好“良种”,其中包括马铃薯脱毒薯苗技术。
“在脱毒薯苗等方面,我国普及率还不是很高,虽然近年有大幅度提高,但无论是在甘肃、内蒙、陕西等北部地区,还是南方地区,良种应用面积还不高,存在投资机会。”朱国洋分析:“此外,我国马铃薯品种还不够丰富,在多样性方面也会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记者调查发现,在种业方面,2015年在山东成立的希森土豆产业集团由于起步较早,在过去12年的时间投资30亿元,在山东乐陵和北京延庆建了两个育种基地,在内蒙古商都、多伦和河北康保三县建成种薯大田扩繁基地,并从世界各地高价购买土豆优质品种,建成土豆种质资源库。
价格波动存在隐忧
数据显示,1月8日河北张家口窖存薯、上车价为0.90-1.00元/斤,吉林公主岭3.5-4两的延薯4号则是0.63-0.65元/斤。
但实际上,这已经是土豆整体交易稳定,走货速度稳中显快背景下的优质行情。
去年4月以来,由于遭遇了先旱后涝的恶劣天气,西南主要产区的马铃薯量价齐跌,未能摆脱“望天收”的宿命,农户承受了很大损失,不仅遭遇四至六成甚至八成的减产,从4月底开始上市的山东土豆,到10月上市的内蒙古土豆,价格也出现了20%到50%不等的下滑,马铃薯收购价仅为0.5-0.6元/斤,小马铃薯收购价格则更低,仅0.16元/斤。
1978年以来,农产品价格改革不断推进和深化,始终坚持市场取向,实行调放结合,并逐步加大“放”的分量,最终在去年年底实现全面放开。但市场定价也会伤农,在上游挤压生产者,在下游榨取消费者,同业内则恶性竞争,加之对农业重视有限,最终导致农业供给出现短板,马铃薯也是如此,经常以三年为周期“跌、涨、稳”,各地农民叫苦不已。
“在南方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让人们种马铃薯也不会响应,因为这么便宜的东西谁会种呢?经济规律是拦不住的,即使规定了价格也没有用,因为如果价太高的话,收的人又不要了。”范志红补充说。
“马铃薯增产后,如何既增产也增收,让农民有积极性,这是更深层次的问题。在某个阶段补贴也是一种可以考虑的现实措施。”朱国洋说。
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省份,对粮食的各项补贴政策还未惠及马铃薯,但随着国家战略的推出,在相关环节也有望通过补贴等一系列支持,让农民更有积极性,让下游市场化也有更多产品开发动力,从而创造更好行业收益。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从国际范畴观察,相关自贸协议一旦实施,此类补贴政策可能难以为继。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