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求: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充分估计困难,紧紧抓住机遇,果断采取措施,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农村社会安定。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是全国主要马铃薯生产区,马铃薯产业既是该市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五大战略性主导产业之一。去年年底以来,面对南方市场出现的暂时性困难,他们在农业部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努力开拓以北京地区为代表的北方市场。近日,本报记者深入宁夏、北京两地,实地采访了固原市化危为机开拓马铃薯新市场的想法和做法,试图揭示其中的“奥秘”。
推荐阅读
杨文俊卸任蒙牛总裁职务 中粮地产孙伊萍接任
房地产库存超5万亿
打开农产品销路需要拓展思路
许 凌
西海固马铃薯畅销北京市场,着实令人振奋。在宁夏、北京两地采访告一段落,记者感慨良多。
考察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农产品是否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记者感觉应当是看这个农产品有没有市场,能不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宁夏固原马铃薯抢滩北京新发地市场的成功案例,给人的启示是深刻的:
其一,农产品必须找到适销对路的大市场。起初,当记者得知宁夏固原马铃薯启动北京新发地市场的消息时,感到很惊讶,那么偏远的地方,怎么闯开北京市场?
到了固原才发现,人家的土豆几年来一直销往两广、福建、江浙一带的大中城市。南方消费者口味偏甜,固原人就将宁薯系列、陇薯、甘薯、青薯等品种进行综合改良,研发培育了青薯168。该品种不仅甜香可口,且还具有薯型好、芽眼浅、耐储存等多种品性。
据西吉县领导介绍:起初他们的土豆只内销宁夏或周边省区,结果吃亏在价格上,鲜薯每斤收购和销售价格分别仅为0.08元和0.3元至0.5元。后来加工企业将淀粉卖到广东周边地区,他们的收购和销售价格每斤分别涨到0.5元至1元以上。西海固几十万农民把种植马铃薯当成了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因此,当国际金融危机“寒流”袭来,固原马铃薯在广东等市场销量出现下滑萎缩时,他们就把目标瞄准新的、颇具潜力的大市场————北京新发地市场。
其二,政府强力推动与扶持必不可少。固原马铃薯市场开发得好,与政府的推动与扶持作用密不可分。西吉县农牧局局长杨俊炜说:“单凭农民自己,不用说把土豆卖到广东,能卖到银川都不容易!”
为了把数百万亩、过百万吨的马铃薯销出去,并且卖个好价钱,固原市各级政府首先是给资金、给政策培育“发酵土壤”,让一批经纪人发挥作用,让供销合作组织成立起来,让几十个流通企业红火起来;其次是搭建“供销桥梁”,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建设优质品种种植基地,通过举办马铃薯节庆活动把南方客商请进来;再次,让固原马铃薯经常到国家级农产品商贸活动中抛头露面。
遇到暂时困难
固原农民寻求新契机
山峦起伏,千沟万壑,干裂的黄土地上到处是稀稀落落的短草。2月13日,记者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出发,前往固原市西吉县。沿着陡峭的山路,我们的汽车颠簸前行。
到了西吉,该县常务副县长单荣富热情地迎上来说:“提起固原的马铃薯一定要说西吉,这里不但是自治区十大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还是固原市马铃薯种植大县,是著名的"中国马铃薯之乡"。”
虽然位于“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但西吉独特的气候和疏松含钾的土壤特点等却是马铃薯优质生长的极佳条件。西吉全县48万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到43万,其中又有90%是依靠种植销售马铃薯作为家庭的经济来源。“到了2008年11月后,广东收土豆的车越来越少了,弄得乡里村外的种薯户心里都没了底儿。眼看窖里的土豆成了堆,当时真是愁死了!”西吉农民朱月琴对记者说。
和西吉县农民一样,固原市郊的农民也遭遇到马铃薯价格低、销售难的境遇。2月14日,记者来到固原市张易镇红庄村,村民马宏超种植土豆有10多年的时间了。他家的马铃薯主要通过火车运往广东、山东、河南三地。马宏超说:“从前年10月份到去年春节前,我家共发往广东30个车皮,卖得又快又好,我还加入了固原市马铃薯外运协会。可是从去年底到现在我家的土豆才发走了10个车皮,最近听说政府帮我们又找到新市场了!我现在天天盼着协会会长到家里来看窖。”
进入南方市场
马铃薯变成“金疙瘩”
像西吉这样偏僻的地方出产的马铃薯怎么能卖到广东呢?单副县长介绍说,该县近几年把马铃薯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培育地方特色的第一大产业,围场土豆,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种植马铃薯,并对马铃薯种植大户实行良种补贴,这进一步加大了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种植面积大,收成好,马铃薯就不单单是供自食之需。每年9月起,当地农民就陆续把收获的马铃薯卖到当地的企业里,加工成马铃薯粉销往外地。“没想到一些南方客商在市场上见到我们的马铃薯粉后,顺藤摸瓜来进行考察,之后就开始收购农民的马铃薯贩卖到广东、福建等地。”单荣富说。2000年之后,当地农户种植的马铃薯继精淀粉之后开始外销。马铃薯收购价格也由最初的每斤0.08元提高到0.5元。
随着市场的开拓,当地农民的收入增多了,思路也活络了。在协助客商收购马铃薯的过程中,当地一些经营意识强的农户看到其中巨大的商机,纷纷从种植转为销售,一批土生土长的经纪人由此产生。
新营乡二府营村的马玉仓就是马铃薯收购大户之一。提起当年挖到的“第一桶金”,他仍兴奋不已:“我为广东淀粉厂商收购土豆有半年时间,感觉不太划算。因为我小儿子常年在广东打工,我就寻思,为啥不直接向那边贩运村里的土豆呢?2005年我发到广州的第一车30吨马铃薯,我家就赚了7000元。”马玉仓接着说:“自那以后,靠儿子负责联系那边的客户和提供价格信息,加上政府免费提供的马铃薯销售短信,我家销售土豆的生意在广东越做越火。3年来,每年经我手销到广州江南市场的马铃薯都超过5000吨。”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