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村民以种植土豆与玉米为主要生活来源,发展此类农作物,不仅耗费大量的劳动力,而且经济效益不高。今年,大湾镇决定结合当地种植特色,将玉米秸秆与林下空地变废为宝,发展猴头菇与大球盖菇种植,为当地村民摘下“贫困帽”。
天空飘着绵绵细雨,海嘎村村委会主任杨金成却顾不得自己的头发、衣服被雨水浸湿,在自家的后院忙活着。他正在采摘今年4月初在自家树林下种植的猴头菇,这已是他第三次采摘猴头菇了。
猴头菇,是中国传统的名贵菜肴,肉嫩、味香、鲜美可口。有“山珍猴头、海味燕窝”之称。这种齿菌科的菌类,菌伞表面长有毛茸状肉刺,长约1至3厘米。它的子实体圆而厚,新鲜时白色,干后由浅黄变至浅褐色,基部狭窄或略有短柄,上部膨大,直径3.5至10厘米,远远望去似金丝猴头,故称“猴头菇”,又像刺猬,故又有“刺猬菌”之称。猴头菌是鲜美无比的山珍,菌肉鲜嫩,香醇可口,有“素中荤”之称。
据了解,海嘎村的土质与气候,非常适合大批量种植夏秋反季节蔬菜,但又由于水源和劳动力的缺乏,传统的蔬菜种植受到了条件的限制。于是,大湾镇转变思路,结合海嘎村的现实情况,决定将原材料易得、种植方法简单、单产产量高、易发展的菌菇类产业作为全村脱贫的新路子。
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村委会主任杨金成告诉笔者:“我们海嘎村一直以来都是传统的种植业,我们不知道这个东西能否成功,我先自己以身作则的拿到自己家来种,如果这一次成功了,我们就可以推广到老百姓家中去,让大家来种植,大家一起来致富”。
大湾镇副镇长张朝君告诉笔者,海嘎村每年有长达半年的时间气温保持在20摄氏度至25摄氏度之间,非常适合猴头菇与大球盖菇的生长。
据张朝君介绍:“我们现在引种试验的大球盖菇,另为一个名字叫赤松茸,他和我们现在云南那边的松茸有很近的近缘关系,看着外观也比较像,现在它长成这样的时候是最适合采摘的,因为它现在这个伞还没有开,现在要采的话,就是采这样的一个标准是最好的。它主要的生产就是通过我们用的玉米的秸秆,把它打碎以后,把菌种接种上去,再覆土,他自然就长开了,现在这个效果就是很多菌丝已经爬满了,菌丝长满后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左右,他就可以形成这种小的菇蕾,菇蕾长到这样大的话,雨水好的话,就是三四天的样子就可以形成这样”。
据悉,目前引种实验的猴头菇和大球盖菇,从示范效果上来看,都取得了很好的产量。接下来,海嘎村将争取在今年8月把村里的46户贫困户列为第一批种植户,通过种植培训后,免费向他们发放菌种进行种植。并依托韭菜坪景区优势尽量在旅游旺季前将产品做出来,卖出去。
张朝君还告诉笔者,下一步,将准备组织村里面成立合作社,以合作社来统一组织农户,农户利用树林,还有玉米秸秆等这一类的废弃物,用来作大球盖菇和猴头菇的生产。现在目前的情况就是,大球盖菇每亩投入两吨玉米秸秆的生产料来计算,50%的转换率,大概有一吨,就是2000斤左右的生产产量。现在目前市场上的批发价大概是8块左右,如果按照这个价格来计算,这个效益一亩多就有多元的收益,对于我们普通的农户解决了很大的经济来源的问题,围场土豆,也为下一步,老百姓脱贫致富找到一个很好的产业。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