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吴剑熔) “十二五”期间,剑川县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全县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呈稳定、持续、健康发展态势。
土豆产业筑牢发展基础。土豆常年种植面积5万亩,年产土豆10万吨以上,主要品种是“剑川红”和“紫洋芋”,“剑川红”已通过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2015年该县成为云南省现代农业土豆产业技术体系区域推广站,剑川县土豆种植示范园2015年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一批“现代农业园”,2015年被省农业厅确定为全省5个重要种源中心之一,是全省唯一的县级种源中心,还被云南省科技厅授予“云南省优质种业基地”称号,目前,剑川县已发展成为全省重要土豆生产和种薯基地县。
中药材产业激发发展活力。以建设滇西北绿色地道中药材基地为目标,基地发展初具规模。中药材种植面积从2015年的0.5万亩发展到目前的10万亩,成为全州中药材种植面积最大的县,成为全省重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县。2015年被省科技厅评为“云药之乡”,认定灯盏花、独定子、白芨和当归4个品种。润滇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在该县上关甸村的基地目前为全国最大的金铁锁种植生产基地,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千亩以上的有5家、百亩以上的有30多家,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46个。与北京同仁堂、湖南千金药业、广药集团、云南白药集团等国内著名药企开展订单销售,实现产销一体的订单发展模式。
制种产业拓宽发展前景。“十二五”期间,该县充分利用独特的气候优势,大力发展制种产业,取得良好成效。高原粳稻制种从2015年末的30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2015亩,年生产种子160万公斤,可供32万亩水稻生产用种;土豆种薯基地从2015年末的0.5万亩发展到目前的3万亩,年生产优质种薯5万吨,外销4万吨,玉米制种种植基地从2015年末的500亩发展到目前的5000亩,亩产值4500元。
季差蔬菜和芸豆产业为产业发展添助力。积极发展冷凉地区夏末秋初上市的季差蔬菜,从2015年的0.5万亩发展到2015年的3万亩,认证了无公害季差蔬菜2445亩,分别是春蒜、菜用蚕豆、莴笋、萝卜等4个品种。成为云南省重要的季差蔬菜供应基地。剑川芸豆认证了大白绿色食品芸豆标志证书,取得了进出口资格证,通过了欧盟BCS有机认证和日本JAS有机认证,90%以上出口欧盟和日本市场,2015年全县种植芸豆3.5万亩,预计总产量1000万公斤。
天然纯野生资源开发为产业发展辟蹊径。与云南省农科院生物所合作,联合开展野生菌保育扩繁项目,项目开展以来,经过省农科院的指导,松茸、牛肝菌、虎掌菌、铜锣菌、北风菌、鸡油菌等166种野生食用菌产量由80万公斤上升到120万公斤以上,产值3000万元以上。发展青刺果油和松花粉项目,全县青刺果面积在1200亩,围场马铃薯,全县野生蜂蜜产量达11.7万公斤。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