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夏斌婷 通讯员 许乾虎 文/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既在夏令营学习,我们定当听从老师教诲,勤奋学习,心存感恩。请受学生再拜……”7月19日,浦江县檀溪镇暖光夏令营启动仪式上,一场拜师仪式格外暖心。站在大多是新面孔的大哥哥、大姐姐面前,学生代表通过三鞠躬的方式送上欢迎与敬意,而从嘉兴学院远道而来的大学生们也带着1000册募集图书,捐给镇里的一家文化礼堂。
迎来最炎热的日子、乘车辗转7个小时,这一天,走进檀溪的25名大学生不仅带来了知识,还有那份越发浓郁的情怀。
买菜做饭打地铺
支教环境很艰苦
从2014年暑期开始,嘉兴学院每年都会有一批学生定点到位于偏远山区的浦江县檀溪镇支教,接下来的24天,新一批支教团队将不间断担负起镇里及周边地方300多名小学生的辅导学习,扮演哥哥姐姐甚至是父母亲的角色,强度也创下历年之最。“我们还在读书的时候,就有家长来问我们今年还会不会来教,说他们的小孩很想过来学。”已经是第二年到檀溪镇支教的队长蒋雯雯回忆,上半年,支教队伍曾委托浦江县檀溪镇中心小学向学生提前做调研,得知大学生们有来檀溪镇的意愿,曾经加过QQ、微信的家长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向自己和其他队员伸出橄榄枝。
放弃长假休息、离开凉爽的小窝,到数百公里外的山区支教,蒋雯雯坦言,如果不是因为孩子、家长的热情和多番互动的情谊,或许不少队员会“另谋路子”。没有空调、没有床被、没有交通工具,每年队员们都跟着白天辅导学生、晚上席地而睡的清苦节奏,甚至每天的中饭和晚饭,队伍里也得抽出会做饭的人,轮流值班学着买菜做饭,“昨天除了早餐,我们已经吃了一天的土豆,变着法烧。”来自河北石家庄的队员梁爽苦笑着说,为了省钱省时间,土豆几乎成了25名大学生的主食,刚刚到檀溪的第一天,大家就买了两麻袋土豆,每年支教,三盆菜已经是一天菜食的极限。而过去的两年暑假,在集体铺席子睡地板的日子里,一些队员背上起了湿疹,考虑到支教不能中断,大家最终还是忍了下来。
当地人的热情和孩子的渴望
让他们坚持下来
艰苦的支教环境没有让极少出远门的大学生怯场,酷暑天里,围场土豆价格,家长们的热心肠如同一阵凉风,减轻了大家的烦恼。饭能将就着吃,最困扰队员的是洗澡问题,刚来的第一年,由于缺少淋浴设施,当年的队员徐家昱只得跟着大家揣着脸盆到村民家中碰碰运气。没曾想,刚看到是支教队员的打扮,校园门卫、村民们就纷纷邀请大家到自家冲凉。
今年,檀溪镇政府特意安装好热水器,彻底解决支教队伍的洗澡难题。看到队员早晨7点赶着上街买菜,路边经营早餐店的老板也会提醒:“记得找我,我可以帮你们联系到批发价的菜。”
“孩子喜欢我们教,如果来了几天就走,就会给孩子造成心理落差。”今年,家住台州市黄岩区的蔡冰芝放弃实习机会,将暑期时间继续花在一群陌生的山区学子中间,从去年最初对过程的快乐享受,到如今面对数百名学生添了一份责任感,孩子的渴望、家长的热心让她十分感动,生怕教得不好,“其实教育别人也是教育自己,山区支教让我锻炼了很多,我们定下近一个月的时间,也是希望能对孩子和家长负责。”
支教调研团队形式多样
每年,参加檀溪镇暖光夏令营的学生数量都在增多,支教调研团队的智慧力量也随之创新、增强。
队长蒋雯雯透露,为了确保支教质量,今年25名队员根据分工设立7个部门,早晚两次例会,并采取大学导师制,一名队员负责联系十几名学生,在辅导语数英等基本课程的同时,还会带着学生学习手工制作、安全急救、国学、礼仪等不同领域的知识。
上课期间,队员们也会通过家访调研的方式,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心理波动,将支教能量发挥最大化。蒋雯雯说:“接下来的二十几天,我们会将与孩子、家长形成的自然互动持续下去,也许明年就要走向社会,但我们不会忘记在这儿形成的深深情谊。”
支教日程紧凑,但队员们决定在支教结束返程前给自己放一天假,到浦江其他地方走走。“那天应该会选择去江南第一家,听说那崇尚节俭、孝义,这正是我们年轻大学生需要做到的。”带着拼劲与梦想,匆匆吃完午饭的队员们开始为正式开课准备起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