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长春东北沦陷史陈列馆内,反映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的雕塑及照片
黄殿君躺在自家土炕上翻看自己的军功章
文/羊城晚报记者 曾璇 图/羊城晚报记者 艾修煜
铁岭绝岩,林木丛生,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同志们,锐志哪怕松江晚浪生。起来呀,果敢冲锋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夺回我江山。
浓荫蔽天,野花弥漫,湿云低暗,足溃汗滴气喘难。烟火冲空起,蚊吮血透衫,兄弟们,镜泊瀑泉唤起午睡酣。携手吧,共赴国难振长缨,缚强虏,山河变,万里熄烽烟,夺回我江山。
(东北抗日联军《露营之歌》节选,李兆麟、陈雷等作词)
老兵,正在凋零。
2015年3月,吉林省文联副主席、省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办公室主任、省政府参事曹保明在吉林牵头,发起了抢救“抗联老兵口述史”文化工程。他在接受羊城晚报专访时表示,据民政厅提供的名单,目前幸存的吉林抗日老兵仅剩271人。他们中年龄最小的87岁,最大的已超百岁。今年三月,53位志愿者参与了“抗联老兵口述史”的采访、记录、整理工作。该工程启动至今,不过三个月的时间,他眼睁睁地看着老兵们一个个“凋零”,“每月以5%-10%的比例递减,好几个我们追到了坟前、棺材前”。曹保明感到心酸:这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文化工程,上天留给老兵的时间已不多。
幸存的老兵中,30-40%因为听力衰退或者语言能力、记忆力退化等,已无法正常交流,更不要说接受采访;有15%左右即使按名单、地址追溯,已无法找到;真正能够采访到的、把他们的故事记录进口述史的,只剩下120多位。而值得一提的是,这120位中,大部分来自中原的抗日战场,真正从伪满时期参加抗日,坚持而且幸存下来的“瑰宝”级的东北籍抗联老兵,真是少之又少。
据记载,1937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的规模已发展到3万余人,抗日游击区达70余县,形成了南满、北满、吉东三大游击区。全国抗战爆发后,抗日部队频繁出击,袭击日伪据点,以此扰乱日本侵略军侵华后方基地,给关内抗日部队以有力的配合。1937年后,日本侵略者开始不断往东北增兵。对比悬殊的兵力,加之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抗日联军处于艰难困苦之中。到1940年末,抗联部队仅剩一千余人。
以3万人的兵力,对抗70万最精锐的日本关东军,1931年至1940年间,让敌人付出了十余万的伤亡代价。
为保存部队实力,经与苏联远东红军达成的相互支援的协议,抗联部队除留一部分队伍在东北继续坚持开展游击活动外,大部分队伍陆续进入苏境进行休整和政治、军事训练。1942年8月,在苏联境内整训的抗联部队统一编成抗联教导旅(第88独立步兵旅,又称国际88旅)。1945年9月初,抗联指战员随苏军反攻东北。他们迅速占据了佳木斯、牡丹江、沈阳、长春、哈尔滨等57个战略要地,为十万大军由关内挺进东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朽老兵
93岁东北抗联老兵黄殿君:
抗联军歌是杨靖宇将军教的
六月初,长白山上,冰雪渐融。羊城晚报记者远赴吉林省靖宇县,寻访还活着的抗联老兵。
93岁的黄殿君(其他媒体误写为黄殿军)在靖宇是名人,在客运站,向任意一个司机打听,都能把你带到他和他儿子黄贵清居住的小院。
阳光照进屋里,几盆四季海棠在窗沿吐蕊,不同于其他的农家小院儿,这里收拾得亮畅、干净,能看出主人是会生活的人。黄殿君老人躺在炕上,刚出院不久,已很难起身。不过,讲起话来,中气还在,不时举起如松树枝般的手臂,向我们描绘日本人的飞机如何嚣张……
抗联老兵里,亲眼见过“杨司令”、跟着传奇英雄一起穿林海跨雪原打鬼子的,也就只剩下黄殿君了。
13岁的小传令兵
黄殿君是土生土长的濛江县(今靖宇县)龙泉镇人。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十岁的他和全村人一起,被日本人赶进屯堡,分隔而治。他12岁那年,就被日伪军强迫修路,连妇女儿童都被逼着帮忙抬土。一天,黄殿君与父亲上山,遇到一队中国军人,一个穿军大衣的人问:老乡,龙泉有多少警察?黄殿君脱口而出:有四十几人!对方好奇:小孩儿,你怎么知道?黄殿君说:他们早晨跑步时,我专门数的,有二十多对。我恨他们,想看看他们到底有多少人呢!问话的军官笑了:小家伙,你愿意跟我们干吗?黄殿君马上斩钉截铁地同意了:干!“小日本子不是人啊,小孩子都不放过,都给他们劈了……”讲起80年前的往事,黄殿君还掩不住义愤,这也是他加入部队的最直接的理由。
后来,黄殿君才知道,那位“特招”他的首长是东北抗联副总指挥、第二军政委兼党委书记魏拯民。13岁的小殿君还没枪高,可是他不怕苦不怕死,“小孩儿”的优势,成为他辗转各地为首长传令的最佳掩护。他被分配到第二军第二师,成为师长——著名将领曹亚凡的传令兵。
“枪一响,我们就想着怎么才能打倒敌人,没把死当一回事儿!”虽然躺在炕上,说起那段岁月,老人依然目光炯炯。
1939年,日本侵略者集中了最精锐的部队,7.5万兵力,疯狂围剿东北抗联部队。他们在东北林区推行集团部落制,强行并屯、保甲连坐、“蓖疏山林”、“铁壁合围”,迫使抗联部队由公开的根据地转入了“密营”。
杨靖宇的部队,在深山老林里建立了70多个“密营”,这些秘密的宿营地,既是军营,又是弹药库,更是医院和粮仓。作为传令兵的黄殿君肩负的任务比以前更重更危险了。为了将首长的命令及时传达到各团队,黄殿君常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敌人的封锁线,辗转于各个密营送信。
以杨靖宇为“偶像”
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杨靖宇,在黄殿君这样13岁少年心目中,用今天的话来说,简直就是“偶像”。据说杨靖宇的身高近乎1.9米,在那个年代十分罕见。黄殿君曾对媒体回忆:“杨将军肩膀这么老宽,特别魁梧,说话声音特洪亮,开万人大会搭个台子,他往台子上一站,四下立马无声,他讲话的声音在后面都听得真真的。”
1940年,敌人为能早日活捉杨靖宇,调集重兵对杨靖宇部队实行野蛮残酷的“包围追击”,“梳篦式”、“踩踏式”的“讨伐”。黄殿君说,日本人还发布告示,悬赏杨靖宇,说是杨将军身上有多少斤骨肉,就重奖打死他的人多少斤黄金。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