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大山万年塬,洋芋开花赛牡丹,昔日不起眼的洋芋蛋,如今变成了金蛋蛋”。这是会宁山乡庄户人家赞颂马铃薯的一首民谣。
河坝村后井社村民南兴宏在马铃薯种植上算是新塬乡全乡的大户,去年他种了15亩,产了斤,经济收入达5.5万元。南兴宏算了一笔账:现在村里种的大多是红薯和洋芋杂交过的新品种“红薯洋芋”,还有比“红薯洋芋”品种更新的“圆红洋芋”,平均亩产1000多公斤,比过去的“深眼窝”、“白板”等洋芋品种每亩多产500公斤左右。按去年1.6元一公斤的收购价来算,一亩洋芋能卖近两千元。
新塬乡是会宁马铃薯种植产业发展的典型乡镇,也是全县马铃薯种植产业典型发展的缩影。新塬无塬,是由一座座山川沟峁、一层层新修梯田构造成的新地貌,肥沃的土壤,围场马铃薯代收,充足的光照,最适合种植马铃薯。该乡抓住这一特征,大力推广,引进新品种,扩大种植面积,逐渐形成了“小财政”带动“大产业”的经济收入新格局,迅猛壮大了地方经济。
近年来,新塬乡多次邀请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的专家教授,就马铃薯优质高产储藏栽培给全乡种植大户及农民作技术培训。精心推出了青薯9号、青薯168号等10个马铃薯新品种,详细讲解了薯品种的选育、种植、施肥、田间管理、常见病的防治、储藏等知识。
“哪样庄稼经济效益好,种‘洋芋蛋’没问题。”河坝村文书邓守义参加了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专家教授的培训后,高兴地说,“按专家讲的金点子去种,在咱这黄土地里才能挖出‘金豆子’。”
“以前农民是在地里‘刨食’,现在发现地里也能刨出‘金子’。”南兴宏说,“现在不少年轻人觉得务农没希望,但我自己还是觉得有盼头。”今年他要种20亩马铃薯。“现在年轻人都爱往外跑,等到土里真正能挣钱,估计赶都赶不走了。”新塬乡农技中心主任孙维斌憧憬地说。
当前,会宁按照“布局区域化、繁育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的要求,坚持一点一品、集中连片的原则,加大农业种植产业结构调整,马铃薯已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在28个乡镇建设千亩脱毒种薯推广示范片28个,示范总面积达到亩;推广马铃薯脱毒种薯种植面积91万多亩。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