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供应

土豆价格甘肃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 从产业化到现代化

字号+ 作者:围场土豆批发网 来源:网络整理 2016-07-24 14:00

甘肃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 从产业化到现代化

——全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透视

  开栏的话:

  甘肃是一个农业大省。多年来,我省全面落实各项惠农强农政策,全力组织实施“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和“十百千万”工程,保持了全省农牧业经济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开辟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农牧业发展路子,形成了一批有一定优势的农牧产品和有影响的农业龙头企业。这些优势农牧产品和农业龙头企业不仅是享誉全国、影响广泛的甘肃名片,而且在扩大我省农产品销售、促进农民增收、助推全省精准扶贫工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推广我省优势农牧产品、展现农业龙头企业风采,为全省农业经济发展营造更好的氛围,本报特推出“甘肃名优农产品龙头企业形象展示”栏目,以飨读者。

  本报记者孙海峰

  近年来,我省立足省情和自然禀赋,确立了“强龙头、建基地、兴流通、促增收”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建立了“一个产业出台一个规划,制订一个扶持办法,设立一笔专项资金、每年一个实施方案、全省一个组织体系”的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蔬菜、中药材、苹果、马铃薯等产业的扶持办法,形成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促进保障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全省产业化组织快速增长,优势产业带基本形成,农业组织化程度显著提升,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营方式的转变,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全省特色优势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2900多万亩,占整个农作物播种面积的一半以上。

  产业思路: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

  我省地区差异大,资源禀赋与产业优势不尽相同。为此,我省立足于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农业发展的基本定位,从品种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三个层面上进行调整,按照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次整体推进,加快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批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的生产基地,实现由特色产业到优势产业的转变。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形成了以定西为主的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生产基地,以定西、陇南为主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以平凉、庆阳、天水、陇南为主的苹果生产基地和以庆阳为主的瓜籽、杂粮加工基地,以河西走廊、沿黄灌区、泾河流域、渭河流域、徽成盆地为主的五大优势蔬菜产区以及以河西走廊为主的杂交玉米、瓜菜制种、酿造原料基地。

  基地建设不仅带动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而且辐射全省,形成了一个个享誉全国的农业特色产业集群。以马铃薯为例,全省种植面积已达1062万亩,鲜薯产量1600多万吨,面积居全国第二,产量居全国第一,已发展成为国内重要产区和最佳种薯繁育基地。全省马铃薯脱毒种薯基本实现全覆盖,已建立健全了脱毒苗—原原种—原种—一级种薯—二级种薯的五级种薯扩繁体系。马铃薯脱毒种薯不仅在省内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每年还向外省供应马铃薯原原种3亿粒以上。每年销往北京、上海等20多个省市的鲜薯达350万吨以上,稳定占领了中原市场,在华南、西南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2014年,全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2960多万亩,形成了草食畜、马铃薯、水果、蔬菜等战略性主导产业,制种、中药材、啤酒原料等区域性优势产业,以及食用百合、油橄榄等一批地方性特色产业和产品。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为加工企业提供丰富原料的同时,也为农民增收提供了重要支撑。2014年,全省从事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营销的农户达到235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48.5%,增收总额达到60.11亿元,户均增收2557元。

  农业要发展,仅靠传统的小农方式很难实现。我省坚持用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路子。2014年,我省农产品初工转化率达到49.5%。形成了农产品生产布局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扩展、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建设稳步扩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集群迅速崛起、农产品产后贮藏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的生动局面。

  发展模式:农户+基地+龙头企业

  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新渠道,而且催生了众多依托特色产业生存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经过多年发展,一大批龙头企业从中脱颖而出,反哺农业,成为了我省农业产业新的增长点。2014年,围场土豆,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农户增收总额达到39.48亿元。

  截至2014年,全省共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25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00多家,农产品加工能力1400多万吨。其中,省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392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7家,重点龙头企业基本覆盖了全省特色优势产业。特别是具有我省地方特色的牛羊肉、中药材、马铃薯、苹果、蔬菜、啤酒大麦、玉米制种、牧草等优势产业加工体系基本形成并逐步拓展,加工的产品也由过去以粮食加工为主向畜产品、果蔬、中药材及玉米淀粉和地方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延伸。

  我省农业龙头企业不仅数量逐年增多,规模也在不断增大。到去年年底,全省基本形成了以牛羊肉、马铃薯、玉米制种、中药材、苹果蔬菜等产业为主的企业集群。其中,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761个,1亿元以上的84个,5亿元以上的7个,10亿元以上的5个。4家企业上市融资,5家企业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挂牌交易。全省建成了4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14个省级示范基地,定西市安定区以马铃薯淀粉加工为主的巉口示范区、陇西县以中药材加工贸易企业为主的文峰中药材市场、平凉市静宁县以苹果购销企业为主的八里示范区等与龙头企业有机结合,初步形成了一个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由一至二个大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

  “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有力推动了各方利益联结驱动机制的建立完善。龙头企业在农村建立大规模的基地,给农民提供种子、技术等各方面的服务,提出生产的要求,最后再把符合标准的农产品买回来,构建了企业和农民的双赢格局。同时,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批发市场、家庭农场等纷纷流转农村土地,开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共同分享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各环节利润成果,不仅促进了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而且也较好地发挥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桥梁和纽带作用,产业化组织基本实现在优势产业、优势区域全覆盖,有力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