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张蕾记者杨骁
“开微店后,围场马铃薯经纪人,家里的农活也没丢,现在都是手机操作,当老板与当农民两不耽误,家里的收入还有了明显提高。”提到自己的微店生意,田君说,在村里的年轻人中,开微店找生意,早已是热门话题。
6月24日,记者走进理县桃坪镇佳山村,整洁的道路两旁,樱桃树、苹果树、李子树……各种果树舒枝展叶,果实挂满枝头,郁郁葱葱,一座座崭新的农家小院掩映在浓浓的绿荫之中,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画卷。
近年来,一直强调“富脑袋”的佳山人,又盯上了风头正劲的互联网经济,村民开始通过电商平台将甜樱桃、糖心红富士苹果等特色水果“搬到”网上销售。“互联网+”营销模式,可谓让佳山村的水果销售踏上了“日新月异”的发展道路,全村184户,548人正朝着“脱贫奔康”的目标大步前进。
转变
走“互联网+”营销模式
“土如珍珠、水贵如油、满山遍野的大石头”是昔日贫困佳山村的真实写照。近年来,该村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以甜樱桃、青红脆李、苹果为主的特色水果种植取代了玉米、马铃薯等传统种植模式,全村水果种植面积达1100余亩,年出产水果近400吨,群众收入近400余万元,糖心红富士苹果更是成为佳山村一张靓丽的名片。
“我们佳山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无疑是十分成功的,但是水果产量逐年增加的同时,群众的收入并没有相应提高。”去年12月,省文联创作研究室主任科员张英到佳山村任该村第一书记后,第一时间走访了全村32户贫困户,足迹遍布佳山的山涧沟壑。
“一颗苹果,从传统批发商选果、拉货、转手、进入水果市场再到消费者手中,中间环节太多,利润被逐层分解,果农收益受到限制。”张英告诉记者,以往,水果丰收后,村民都是在家里坐等水果贩子上门收购,定价权也主要掌握在批发商手里,有时为了把水果尽快销售出去,价格低也无可奈何。
“富脑袋”比“富口袋”更重要。如何突破传统销售模式制约,开辟一条新的销售模式?佳山人想到了“互联网+”果农,走特色水果品牌化经营的路子。
“要把这个构想变成现实就要解决农村网络覆盖、群众‘网销’意识、物流配送三大农村电商发展障碍。”为此,张英三管齐下,一方面,找来专家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训”,为村民讲解互联网、互联网+、电子商务等相关知识,首先提高群众”网销”意识。另一方面,为佳山村争取到“社会扶贫”,由理县联通公司投资近60万元免费在佳山村建设起网络基站,实现光纤全覆盖,解决了群众上网的问题。
同时,引入本土企业“四川阳光绿源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运用其电商平台,在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等网店及有赞商城、121分销店等微店销售高品质甜樱桃近万斤。“今年,群众自己背下山的甜樱桃最高也就卖到了30元一斤,电商平台销售最高卖到69元一斤,深深地触动了我们的果农,大家对走‘互联网+’的营销方式更有信心了。”张英如是说。
体会
再不“触网”就落伍了
“青红脆李最早应该在8月初上市,您要的40斤我保证第一时间给您发货,质量绝对保证跟去年是一样的。”今年36岁的杨伟是村里最早一批开“微店”的果农,见到他时,他正发微信语音给客户,忙着接订单,说起自己的“网销”经历,杨伟十分激动。
“我家种有甜樱桃40株,青红脆李200株,最多的是糖心红富士苹果有60株,去年苹果成熟时,我拍了几张照片发在朋友圈,不少外地朋友看到后就说要买,于是我就做起了微商。”杨伟告诉记者,自己当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村里没有通光纤时,他就用手机流量与客户交流,更多的时候只有2g网,十分不方便。
光纤覆盖后,他不仅买了笔记本电脑,还安装了无线网,无论是家里、山头、果园,他都能通过网络随时随地与客户交流,实时处理订单、掌握供销信息。今年,他家1000斤甜樱桃,收入近3万元。青红脆李还未上市,不少老客户就在微信上下订单。
“妈,你只要按这个‘按住说话’的方框就能跟客户说话了,按这个有‘+’的小圆圈就能把相册里咱家水果的照片发给客户看。”走进村民杨红霞家,正看到眼前的一幕,今年正上初二的龙阳静刚放学回家就被母亲拉着教她用微信,学习中杨红霞的眼神,十分认真、可爱。
“村里不少果农坐在家里,发发照片、动动手指,就有客户买水果了。我再不‘触网’可就落伍了。”杨红霞告诉记者,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佳山体验水果采摘后,十分青睐当地的无公害水果,临走时都会加果农的微信,方便将来购买还未成熟的其他水果。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