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下党古村观光的外地游客。
宁德网消息(吴通华)从寿宁县西部修竹溪沿岸的溪源村往北,一条宽敞的黑色沥青公路直通下党乡。一路直上,青山如黛、林木葱茏、果园片片,翠绿丛中的野花、飞鸟不时映入眼帘,让人心旷神怡。在不到15分钟的车程里,瞬间就到了下党村。
同样的距离,同样的位置,而在25年前,从溪源村到下党村,只有溪涧旁边的一条羊肠小道,步行需走3个多小时。
下党乡经历了20多年的扶贫攻坚,已由当年的穷山乡走出了一条既要百姓富也要生态美的发展之路,森林覆盖率达81%。2014年11月,下党乡下党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5年8月,下党村入选首批国家级乡村品牌;今年4月,下党村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首批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观测点,同时入选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1988年,下党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46元;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275元,翻了56倍。
道路交通
——改变从这里开始
时间追溯到20多年前的下党乡——
因不通公路,信息闭塞,群众长期困守着“九山半水半分田”,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当年任下党乡党委副书记的刘明华回忆说:“进山出山都要爬山,群众最怕的事情有三:一怕生病、二怕挑化肥、三怕养大猪。”
1989年6月,下党乡卫生院院长王金章去碑坑山村为群众看病。因天气炎热,王金章返回时大汗淋漓,于是便到溪边洗了个澡。当晚,王金章发高烧,翌日病情加重。乡里最好的医生病倒了,谁不着急?于是乡领导安排刘明华立即将他送到县医院医治。刘明华一边叫来几个群众,用担架把王金章抬到托溪乡溪坪村;一边与县医院联系救护车接人。然而,救护车还没到达溪坪村,年轻的王金章心脏已停止了跳动……回忆当年的情景,刘明华痛苦万分。
杨溪头村路后坑自然村一名村妇遇难产,亲属将她送往平溪乡卫生院,抬到半路,产妇便流尽了血液而死亡。里碑坑头自然村一位67岁的农民挑一担化肥在返回的途中,累得精疲力竭,突然倒地,一命呜呼,扁担还横在脖子上。
“山岭高,路又长,样样东西用肩挑,半世光阴路上忙。”这是里碑坑头自然村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位于下党乡北部的里碑坑头自然村,距离下党乡所在地12公里,距离平溪乡所在地24公里,是下党乡最偏远的一个自然村。现已83岁的吴桂湾老人说:“建乡之前,公余粮要从村里挑到平溪,化肥又要从平溪挑到村里,来回一趟就是40多公里,需要2天多时间,真是挑一遭,怕一遭。”他回忆说,当年村子还是一个“草鞋村”,每年秋收之后,村民们将稻秆晒干,一担担挑回家中打草鞋、编床垫。
“路通财通”,“要致富,先修路”,寿宁历届党政领导强烈意识到无路就走不出真正的“脱贫路”。
在省、市、县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1991年,开通溪源至下党乡总长12.6公里的进乡公路。随后,又陆续开通了下党至浙江庆元县龙溪乡的16公里跨省公路,下党至碑坑、曹坑、西山、葛垅等村的出村公路。
新世纪初,下党乡开通了上党村至下党村8公里的简易公路。 2005年,在省下派驻村干部的带领下,上党村投入资金260多万元,对道路进行拓宽和硬化,面貌也焕然一新。
如今的下党乡,公路网纵横交错,通往周边4个乡镇都有了公路。
道路通了,信息畅了,发展的信心也足了,下党群众也高昂起头。
造福搬迁
——希望从这里孕育
走进下党新村,放眼望去,一栋栋新建的小洋楼拔地而起,一排排民房建筑错落有致,鳞次栉比;一条宽18米的主街道从乡政府门前往北延伸,两旁绿树成荫、店铺林立。中国第一个扶贫定制茶园“下乡的味道”招牌亮丽醒目。该家店铺于去年开张,销售当地生产的各品种茶叶、小笋干、粉扣、土豆片等特产,前来购买土特产的外地游客络绎不绝。
“上山底、下山底、石后坑、黄瓜垄、梅仔岗……”说起下党乡的造福工程,寿宁县脱贫办副主任吴厚华如数家珍。他说,下党乡的自然村特别分散,特别偏远的就有20几个,有些自然村只有一户人家,有的仅有二三户人家,搬迁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在水、电、路等配套资金上下功夫,为搬迁户做好搬前、搬中、搬后服务,协调解决他们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994年,老区基点自然村上山底、下山底2个自然村4户群众以“造福工程”的方式搬迁到下党新村。政府统一规划,在下党新村为他们每户安排一块地基。当年,付青福、周尚佺、赖传礼、谢时发4户村民搬迁新居。从那时开始,碑坑山、碑坑头、兰尾、灰楼后等偏远村庄群众也陆续搬迁到下党新村。到目前为止,下党新村“造福工程”安居点共建小楼房230多座,安置各偏远自然村及下党主村地质灾害点的群众200多户600多人。
“现在客人多了,我不要外出打工,在家也能赚钱。”从上山底自然村搬迁到下党新村的吴信梅自豪地说,“前几年我都在外地打工,去年乡里搞旅游开发,外面来了许多游客,我与妹妹开了一家饮食店,生意挺好的。”
吴信梅早年居住在上山底自然村,只有一户人家。她说,当年吃的是地瓜米、马铃薯,晚上点火篾、松明,天一黑就关上大门。如今住上了新房子,有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前后对比,日子真是两重天。
从2004年开始,省委组织部下派驻村干部欧龙光任上党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三年时光,山村发生巨变。老支书杨奕寿感触最深,他说:“欧书记驻村的三年时间,村里发生了三大变化,路变宽了,村变美了,群众也勤快了。”
基础设施的完善,让上党坑底、溪源头、上村、王坑等自然村群众看到了希望,他们在上党村或原来的村庄建了小洋楼。从坑底自然村搬迁到上党村居住的周乃光说:“这里居住环境好,小孩子读书也方便,而且老家的山场、田地也能管理好,不比外出打工差。”
随着造福搬迁工程的推进,下党乡境内偏远自然村如今荒废的有20多个。这些自然村的消亡,是下党老区人民从落后走向文明、走向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唱好山歌
——梦想从这里飞翔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