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研工作之余,马恢积极为推广马铃薯新品种及先进的繁种技术、栽培技术而奔忙。他搞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几乎走遍了坝上马铃薯主产县区,累计组织农民培训班400余期。
丰硕的科研成果
21年来,马恢先后承担和主持了科技部863重大专项课题、科技支撑、成果转化、农业部948、行业科研专项、科技支撑等项目30余项。与他的团队研制出不同区域、不同生长周期、不同环境特点的马铃薯品种,成果突出,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研究完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2项,国内领先水平的成果2项。
马恢育成审定了马铃薯新品种12个,在抗旱性、丰产性、抗病性、品质等方面都较当前应用的同类型国内外主栽品种有了极大的提高和改善,促进了马铃薯品种的更新换代。
2010年主研的“冀张薯8号”新品种获国家农作物新品种保护授权。他育成的“冀张薯12号”推广应用后,丰产性好、大薯率高、抗旱、抗晚疫病等优点倍受种植户青睐。
马恢研究的一项名为“北方抗旱系列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及繁育体系建设与应用”的马铃薯科研项目在马铃薯育种技术的创新、抗旱型品种的选育、种薯繁育及栽培技术的提高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育成的系列抗旱产品在我国华北、西北、东北11个省(区)的干旱贫水区推广应用后,平均增产20%以上,纯增收33.4亿元,显著提高了我国旱地马铃薯生产水平。
执着的人生追求
为了马铃薯育种事业,马恢在农村一扎就是20多年,常常不分节假日,成天在试验田里。播种时节,为了保证试验的播种质量,他亲手扶犁,一整天下来累得人腰都直不起来,但第二天还得接着干。收获时节,为了不使试验工作出现差错,他们都是一面考种、测产,围场土豆,一面装卸、搬运。半个多月的收获期后,他整个人都累得爬不起来,连饭都吃不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一个农业科学家的崇高追求就是用科技成果造福人类。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