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马铃薯正在等待外运
核心提示:曾经不起眼的山药蛋,如今变成了“金圪蛋”。上个世纪80年代前,我区马铃薯历年总播种面积约360万亩,到2007年已经增加到了1000万亩,马铃薯成为我区仅次于玉米的第二大农作物,产品远销国内20多个省区,部分优质商品薯直销东南亚各国,由马铃薯深加工衍生而出的马铃薯产业链条正在不断拉长。
乌兰察布市要打造中国薯都
“那几年种些小麦,赶上年景不好连温饱也解决不了。现在种土豆过上了好日子,这山药蛋变成金圪蛋啦!”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大榆树乡后房子村的王润贵一说起他种的马铃薯,满脸的笑意掩都掩不住。2007年,王润贵种植的高垄栽培马铃薯喜获丰收,亩产达到2750公斤,比经营粗放的对照田增产10倍还多。如果按照市场价格每公斤1.2元计算,每亩收入可以达到3300元。老王激动地说:“今年10亩高垄马铃薯就能收入3万多元,前两天卖了土豆数钱时,自己还狠狠地在大腿上掐了一把,总觉得是在做梦。”
大榆树乡乡长赵建平说起乡里的变化更是如数家珍。他说:“当时我们鼓励农民把小麦改种成玉米和土豆,不少农民还接受不了,说不种麦子吃啥?后来看到别人种土豆赚了钱,他们才意识到,卖了土豆也可以买米买面!”无独有偶,察右中旗新地房村的农民也是每家每户种上了土豆,这样大规模种土豆已经延续了
好几个年头了。在村里,围场马铃薯批发,大大小小的储窖随处可见,大的储窖可以开进带挂汽车。
1994年以前,乌兰察布主要农作物以小麦和莜麦为主。在如何调整种植业结构上,当时的领导这样认为,一定要顺应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并且特别强调,乌兰察布的土豆好吃,这就是自然规律,就是市场规律。那些年份里,乌兰察布市土豆播种面积还不到150万亩。而2007年土豆的播种面积达到了400多万亩,占全国总播面积的1/10,将近全区总播面积的一半。
乌兰察布市副市长王建国在2007年召开的全区马铃薯现代化种植技术现场会中郑重提出,今后要通过确定品牌、探索模式、加强科研、扩大规模,延长产业链条等,把乌兰察布市打造成中国薯都。
龙头企业助力马铃薯产业发展
2007年9月份以来,乌兰察布市富广食品有限公司每天有2000多吨马铃薯收入储窖,到当年10月份,该公司已经从周围农户手里收购马铃薯近3万吨。农民们数着手里的票子,喜滋滋地说:“有了龙头企业,再也不用愁卖不出去了。”
的确,在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与壮大的确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帮助。
坐落在乌兰察布市察哈尔生态工业园区的富广食品公司,年产1万吨马铃薯全粉,年转化鲜薯7万吨,给当地7000多户薯农每年带来4000万~5000万元的收入。乌兰察布市为了扶持龙头加工企业的发展,从资金、物质、技术上给予支持,出台了优惠政策,鼓励区内外企业和有识之士投资建厂,帮助龙头企业建设基地,保证加工企业有充足的原料。同时,该市支持科技人员直接为企业服务,与企业签订技术承包合同,采取“企业牵头,农民参与,市场运作,政府支持”的模式,为生产企业建立起充足的马铃薯原料基地,在当地已经形成气候。
据了解,随着国际、国内马铃薯市场的拉动,我区马铃薯加工业发展迅猛。全区现有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马铃薯加工企业51家,主要分布在乌兰察布市这样的马铃薯主产盟市和旗县,这些龙头企业一年前就已经实现销售收入9.4亿元,利税9998万元。马铃薯种植加工大都集中在相对贫困的不发达地区,而一家上规模的加工企业就可以带动8万户左右的农民靠产业实现致富。
98个旗县市区种植马铃薯
早在几年前,自治区党委、政府就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将马铃薯产业列为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六大主导产业之一。
据自治区农牧业厅副厅长赵存才介绍,马铃薯既是高产粮食作物,又是附加值极高的高效作物,加工增值幅度大,加工成全粉比鲜薯增值5倍以上,加工成薯条、薯片增值8倍以上,加工成精淀粉增值可高达20倍。目前马铃薯深加工产品达2000多种,可广泛用于食品加工业、纺织、印染、造纸、医药、化工、建材和石油钻探等行业,市场需求旺盛,种植效益逐年看好。同时加工产业链条延长,可有效带动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大幅增加就业岗位,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现在全区101个旗县市区中有98个旗县市区种植马铃薯,其中马铃薯种植面积在1万亩以上的旗县市区65个,4万亩以上的旗县市区34个,30万亩以上的旗县市区11个,这些旗县市区马铃薯产业是绝对的主导产业,县域经济就是马铃薯经济,也是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通过政策、资金扶持引导,市场拉动,进行科学规划,我区马铃薯种植面积可以轻松达到1000万亩以上,而且我区在基础条件上已经具备发展到2000万亩、甚至3000万亩以上的水平。预计到2010年,我区马铃薯年播种面积稳定在1200万亩以上,鲜薯总产量将达到1800万吨。全区各类专业经营马铃薯的协会、公司与个体民营组织现已达200余个,营销队伍超过10万人,马铃薯的经济文章越做越大。文/本报记者 李国萍 摄影/本报记者马建荃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