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库县被确定为国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县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作为提升蔬果产业升级、提高蔬果附加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头等大事来抓,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神,扎实开展项目调研,统筹搞好项目规划,积极开展宣传培训,提早编制工作方案,建立健全申报、审批、验收制度,确保了工程项目稳步、扎实、高标准实施,使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取得了积极进展和较为明显的工作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扎实开展项目调研,做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业发展规划
从2012年春季开始,农经局提早安排相关部门开展法库县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调研,较好地掌握了各乡镇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情况,特别是马铃薯种植面积、储藏窖建设及需求等情况。依据法库县产业发展实际、农民投入能力和市场需求,提出建立三大示范基地。一是水果初加工示范基地。以法库镇、孟家镇为重点,建设水果产地初加工示范基地。二是蔬菜初加工示范基地。以双台子乡、秀水河子镇、四家子乡为重点,建设蔬菜产地初加工示范基地。三是马铃薯初加工示范基地。以柏家沟、丁家房为重点,建设马铃薯产地初加工示范基地。
示范基地做到“六有”,有产业、有规模、有科技、有设施、有品牌、有市场,每个示范基地带动示范户(合作社)100户以上。
(二)反复研究论证,制定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实施方案
在认真学习领会省农产品加工局的项目实施意见,广泛搜集、听取各乡镇农户、专业合作社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制定了《法库县2012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的总体思路、实施原则,确定奖补范围、对象和标准,明确了农经、财政部门分工负责、逐级落实的工作机制,确保了项目按计划稳步推进。
(三)认真做好项目农户(专业合作社)的培训及技术指导工作
为了实施好法库县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围场土豆批发,开展了多层次的技术培训工作,召开了全县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技术培训班,邀请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食品所专家讲课,农经局组织力量深入项目乡镇、农户进行技术指导,辽宁省农科院专家还先后两次来到法库县,深入村屯、农户开展技术培训,先后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深入专业合作社、农户调查指导20余次,把关农户建设标准,加快建设进度。
(四)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了确保项目实施,法库县成立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政府分管农业副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县农经局局长担任,领导小组成立了项目实施办公室,抽调了相关人员专门做好项目建设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和重点抽查,并要求项目所在乡镇、村协助负责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的监督检查,确保项目的建设标准。
二、取得的成效
通过项目实施,全县共审批和建设贮藏窖、通风库、冷藏库191个。其中,贮藏窖175个,通风库6个,冷藏库10个。
目前,大部分设施正式投入使用并发挥效益。通过调查了解,认为项目的实施做到了“三带动”。
(一)带动了农产品增值
全县果蔬面积达到45万亩以上,过去没有产地初加工设施,产品下来直接进入市场,没有缓冲,价格忽高忽低,产品的附加值低。建设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后,农户或者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合理安排上市时间和数量,亩效益提高300元以上。
(二)带动了产业发展
果蔬产业是法库县主导产业,全县果蔬面积达到了45万亩,产量达到了85万吨以上,通过初加工设施建设,果蔬产业得到了稳定地可持续发展。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为初级产品抢占市场提供了机会,农户或农民合作组织依据市场状况决定把产品卖出去还是贮藏起来,决定上市时间以及上市量,农民获得了可持续的收入,产业也得到可持续发展。
(三)带动了农民合作组织建设
发展农民合作组织需要设施,通过设施联接农户、扩大产业和开发市场,通过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有利的推进了法库县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建设。到2012年底,全县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701户,为法库县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三、建议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家庭农场,家庭农场生产的产品数量大、标准高,更应该得到项目的支持。建议适当增加对建设冷藏库的补助,更多的发展冷藏设施,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