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性收购是常态,全年消化加工是难点,加工品种单一且附加值低
——推动地方“土菜”发扬光大,为土豆主食产品开发提供思路
正如上文所提,销售难的另一面是加工转化能力不足。
“公司拥有淀粉和粉条粉丝等两条生产线,年加工生产7000吨的淀粉和粉条。”宜芳食品公司生产经理郭怀拴说,按照1吨加工产品需要9吨马铃薯测算,企业每年能消化6.3万吨马铃薯。另一家加工淀粉的绿禾薯业公司年可转化马铃薯1万吨。
“面对当前岚县的马铃薯生产量,这样的加工企业并不能完全消化掉,储存马铃薯还是很多农户每年不得不采取的办法。”康农薯业的生产顾问崔月明说。
岚县建设了三个产业园区,即马铃薯综合加工园区、马铃薯仓储物流贸易园区和马铃薯主题文化园区。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像宜芳这样的加工企业还有很多。岚县的马铃薯加工产品单一,种类还是淀粉、粉条这些老样式。
由此,加工企业季节性收购和季节性加工成为一种常态,而要使马铃薯供应链年内均等化分布,围场土豆经纪人,在企业层面来看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利润尚不能支撑企业发展仓储,这一瓶颈将成为农户能否可持续种植马铃薯的一个关键点。
岚县的另一个比较优势似乎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把钥匙。
上世纪70年代,“山药蛋派”著名作家马烽到岚县采风时,吃过由岚县马铃薯为主要原料制作的粉面饺子后称赞道:“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其实粉面饺子只是岚县马铃薯系列饭菜的“冰山一角”。岚县的另一个传统优势是马铃薯全席宴:以马铃薯作为原料,可制作出黑饸烙面、烧山药馍馍等一百多种菜肴和主食。
让人遗憾的是传统加工技术和工艺并没有转化成马铃薯产业的生产力。这一优势仅仅在岚县县域内开花,传统上百种马铃薯食品,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停留在县内一家一户的作坊和餐厅,没有走向全国市场。
加工带动种植、牵动育种,是马铃薯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加工企业如何提档升级决定了岚县乃至山西众多县域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趋势,岚县的这一传统产业如何发扬光大,餐桌经济和主粮化成为看得见的路径。
“小餐厅也可以做出大经济。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走遍了全世界;沙县小吃、青海化隆牛肉面抱团闯市场,都可以成为岚县马铃薯宴餐厅用来复制和创新的经验。”山西省农业厅农产品加工局局长李岳峰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