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向内蒙古转移200多项高新技术成果
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旗,由京能集团、华润集团联合建造的五间房火电机组及交流线路电源点项目将于2017年建成投产。把“北煤南运”变成“北电南送”,真正实现“煤从空中走”。 本报记者 孙戉摄
本报记者 韩梅
北京和内蒙古的对口帮扶合作由来已久,迄今已达20年。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展东西扶贫协作的重大决策,京蒙两地建立对口帮扶关系。2010年双方签署经济社会合作框架协议,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得到空前扩展。近年来,京蒙合作已经从单纯多口帮扶向区域全面合作互助共赢转变。
“十二五”以来,京蒙双方在农牧业、能源、交通、旅游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取得了全方位突破。内蒙古共引进北京市合作项目1930多个,京能、京东方、北控、首创等一大批北京企业项目相继落户内蒙古,到位资金5600多亿元人民币,北京已成为内蒙古第一大投资来源地。
京蒙合作互助共赢,科技合作率先起步。在北京挂职干部团队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市科委“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京蒙合作站”在内蒙古落户,“成果转化对接与技术转移转让绿色通道”在内蒙古建成,“科技管理、人才交流与科技教育培训机制”在内蒙古落地运行,“京蒙高科技孵化器”成为两地政府科技合作的标志性工程。
五年来北京向内蒙古转移了200多项高新技术成果。特别是农业科技领域,北京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为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源源不断地输入科技成果。
“北京模式”助力“精准扶贫”
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一座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全自动薯条加工厂特别引人注目。这是北京凯达恒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与察右前旗政府合作建成的,同时将北京凯达公司多年来的科学技术和先进智能生产设备引进内蒙古。
这条全自动薯条加工生产线,在技术水平、装备智能化和未来发展潜力上都处于国内领军地位、部分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推动乌兰察布市乃至整个内蒙古的马铃薯加工产业的发展。为“中国薯都”乌兰察布延长了土豆产业链条。该加工厂也带动当地农民订单种植土豆5万亩,解决就业400人。
参与促成这家北京企业在乌兰察布设立薯条加工厂的北京挂职干部、内蒙古科技厅厅长助理李志军说,这还得感谢“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京蒙合作站”。他说,2013年,京蒙联合共建了“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京蒙合作站”,依托该合作站信息系统,北京企业的受理需求、对接资源、畅通渠道、服务区域间各创新主体的发展,以及北京专家、学者、科技企业等等信息,一目了然,大大加速了首都的科技资源与内蒙古企业需求对接。这个合作站是北京探索出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北京模式”在内蒙古的实践,使得内蒙古企业在科技资源共享上与北京实现了“同城待遇”。
北京市挂职干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副处长向传杰说,2010年以来,北京市累计选派三批次129名干部到内蒙古挂职锻炼,重点分布在赤峰市和乌兰察布市一些贫困旗县,致力于“精准扶贫”。这些干部干实事、促合作、传理念、建机制,以契合发展的务实举措搭建合作平台,以主题鲜明的智力支持提升内生能力,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周围群众的认可和尊重,创造了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北京高科技让“煤从空中走”
走进锡林郭勒盟西乌旗京能五间房循环经济煤电基地,这里空气清新,绿树成荫,井然有序。不是想象中的“黑、粗、散”,而是所见所闻的“绿、强、优”,可谓一道北疆亮丽的风景线。
记者看到,围绕锡盟至山东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这里正在建设华润五间房2×66万千瓦火电机组和京能集团五间房2×66万千瓦火电机组交流线路电源点项目。几座高达30多米的机组设施正在紧张施工中。在蓝天白云下,气势恢宏。该项目依托高新技术,充分利用锡盟丰富的煤炭资源,将实现就地转化煤,变输煤为输电,按计划,2017年机组就能投产发电。把“北煤南运”变成“北电南送”,真正实现“煤从空中走”。
北京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京能集团)是北京市政府出资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目前,集团电力装机1840万千瓦,确保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要求。2014年,锡林郭勒盟与京能集团签订合作协议,支持京能集团在锡盟投资建设2台660MW超超临界空冷机组,通过锡盟煤电基地交流特高压通道外送。
项目选用了目前国内成熟的高效超超临界空冷机组技术,减小机组供电煤耗;采用烟气提水工艺,实现生产用水零补充。这两项指标既低于国家标准,又低于水资源匮乏的锡盟地区要求。
内蒙古已经成为北京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保障北京40%以上的电力需求。截至目前,京蒙合作的已投产、在建和拟开工能源项目共15项,总投资1417多亿元。
变劣势为优势 让黄沙成“黄金”
内蒙古的东南部,横卧着一条巨蟒般的大沙漠,这就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科尔沁沙地。通辽市奈曼旗白音他拉园区就坐落在这片古老的沙漠腹地。然而,走进奈曼旗白音他拉园区,在浩瀚的沙漠中,一处处稻田星罗棋布,绿意盎然;一排排绿树摇曳生姿,随风摆动。原来这是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奈曼旗建设的生态砂产业园。
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一家集科工贸于一体的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拥有“硅砂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平台,专业致力于砂产业开发,30多年来,仁创人围绕着沙漠硅砂资源化利用研究,已成功自主创新开发出300多项原创性发明成果,自主产业化应用于“以砂增油”、“以砂兴水”、“以砂建筑”、“以砂兴农”、“以砂治沙”等七大领域,开创出一个以用沙为标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砂产业。
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砂产业中,“以砂增油”支柱产业就是率先在奈曼旗实现产业化生产的,供应给大庆、吉林等多家油田。目前,该公司拥有年产10万吨擦洗砂生产线1条,年产3万吨覆膜砂生产线2条和年产2万吨孚盛砂生产线3条,用于生产擦洗砂以及以风积沙为原料的高新技术产品——精密铸造用“覆膜砂”与石油开采用“孚盛砂”。
随着该公司透气防渗砂替代膜衬沙漠水稻的实验成功,公司决定大力投资沙漠农业,并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推进发展,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标准化和品牌化”五化同步,以及“农、林、牧、副、渔、游”六位一体,打造“一二三产”联动的百万亩规模的现代高科技沙漠大农业示范区。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