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期,过得滋润些的,往往是达官贵人,以及大学教授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记“发薪”》,描述了他向政府追讨欠薪的经过。他的月薪是300大洋,这在当时,绝不是笔小数目。1927年,一名教授能拿到每月400~600元的薪水。他们靠月薪,买得了房,雇得了佣人,还有不少余钱用来购书、娱乐和去餐馆。
家常菜
而普通工薪阶层、手艺人和体力劳动者们的日子,显然不可能那么好过。北京的小学教师月薪几十元,人力车夫十几元,而大多数工人一年的收入仅仅是160元以下。这类家庭收入的增加,基本来自于每天勤劳工作,工人车夫等也没有双休法定假日一说,断了工作基本等于断了生活开支来源。他们的日常花销以食物为主,但尽管如此,也吃不到优质的东西,日常的菜式就是窝头、汤、小米面等,在衣服和居住上,只能勉力维持,围场土豆,遑论精神文化生活。
幸好,那时候的北京房价没有现在恐怖……或者说根本就是惊人地低。鲁迅先生在1925年买下一座位于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四合院(也就是现在的鲁迅博物馆),仅花费800大洋,加上翻修、装修,联系上文所述他的收入,可以说毫不费力。普通的工薪族,攒个几年,也能有一套不错的房。
女儿向父亲请教问题
在当时,平日出门的交通工具,主要以人力车(“洋车”)为主。在1930年前后,老北京城内大概有几万辆洋车。除此之外,还有骡车、汽车和有轨电车。电车司机站立驾驶,脚下有可以踩响的铃铛,故又名“丁丁车”。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