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没有对白却寓意满满黑白默片《冬》你看了吗)
没有对白却寓意满满
黑白默片《冬》你看了吗
本报记者 余晓叶
拍黑白电影的人不多,拍黑白电影,还是默片的人更少。
最近,一部由80后导演邢健执导的黑白默片《冬》在院线和视屏网同步上映。因为没有任何对白,整部电影全靠声音和画面来表现。主演是已经80岁的潮人王德顺,他用精湛的演技,靠表情、动作,甚至是呼吸撑起了全片。
这种拍摄形式的电影不多,但这是一部容易让人沉浸进去的电影,看完后会忍不住去思考片中的寓意,让人回味。
形式特别画面写意
《冬》是一部写意的电影,看这部电影有种看山水画的感觉。
电影发生的季节在冬天,主人公生活在一个被大雪隔绝的山里。大雪纷飞,老人居住的小屋若隐若现。片中,王德顺扮演的老人白发白须飘飘,与茫茫大雪相呼应。
这是导演邢健的处女作,学画画出身的他大胆选择了黑白默片的形式拍摄。
邢健透露,他曾经是留守儿童。小时候他跟着爷爷在东北老家生活,土豆批发,电影就是按照自己对爷爷、对村庄的印象拍摄的,有着一种情真意切的美。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解
电影里,老人每天冒着大雪带着鱼缸出门,垂钓放生,放生垂钓。
回家后,喝一碗冒着热气的粥,吃几个土豆,然后对着墙壁上亡妻年轻时的照片发呆。睡前帮亡妻的枕头被褥铺好,躺下来翻来覆去睡不着。
有一天,老人在风雪路上救了一只奄奄一息的小鸟,小鸟从此不走,吱吱喳喳绕在他身边飞,成为老人的玩伴。
天寒地冻,小鸟饥饿,老人杀了鱼喂小鸟。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个小孩,一直想抓老人的小鸟玩耍。在接触下来,小孩渐渐成为老人的精神依靠,老人又烤了小鸟给小孩吃。最后,小孩因为老人而罹难,老人最终卧床病逝,化成一只鸟飞向大雪山。
这是一部寓意十足的电影,看完后,忍不住陷入沉思。翻看下影评,发现每个人对片中的寓意都有着自己的理解。这部片子,值得静下来好好思考。
演员靠表情演活了
因为没有对白,很考验演员的演技。片中,主演王德顺只能靠表情、动作,甚至是呼吸撑起了全片。
虽然没有对白,但这部片子并不枯燥。因为,王德顺的每一个动作、表情、眼神都是戏,他将主人公内心的孤苦寂寞表现的活灵活现。
《冬》曾在第22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拿下“最佳艺术探索奖”。在第39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荣获“最佳艺术贡献奖”,也让邢健导演成为该电影节继陈凯歌、张艺谋、谢飞等之后第七位获奖的中国导演。
这部充满寓意的电影,看的人不多,很小众,但却值得一看。
文艺片能否摆脱“下跪式”悲情
电影《冬》虽被誉质量上乘,但上映7天后经过统计,仅收获15万元票房。收获海外影坛好评和13座电影奖杯的国产文艺片《路边野餐》,自7月15日上映以来迄今总票房不过数百万元。
尽管中国电影市场正在向“全球老大”的位置狂奔,国产文艺片依然在电影市场上不尽如人意。不久前导演吴天明的遗作《百鸟朝凤》,制片人的悲情一跪,票房从几百万元猛增到8690万元。国产文艺片何时才能摆脱“有情怀、不卖座”的尴尬?
文艺片一直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一道难题,在商业片云集的影院中,文艺片依旧不被看好。
影评人指出,当下商业电影赚票房一靠热门IP、二靠明星阵容、三靠话题炒作,全面遵循“粉丝经济”的规律和逻辑。而国产文艺片几乎都是原创内容,也付不起明星的天价片酬,在这种商业逻辑中更显艰难。
一些影片人再度呼吁,建设艺术电影院线,给文艺片和真正有才华的电影新人提供生存土壤。
中国影协秘书长饶曙光说,国内商业院线占据主导,艺术片与观众见面的机会太少,艺术电影本身不成规模,加上观影人群有限,也难以支撑起一个像模像样的艺术院线。
现状不可改变,唯有努力适应。“让艺术片继续探索电影语言和人性,让资本管理好自己的投资,各自做好各自的事情。”《路边野餐》的导演毕赣说,文艺片不是不可以和资本结合,也许它们正在寻找有效的“婚姻”模式。 据新华社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