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守刚赵彩芬
中国马铃薯大会于7月22日至25日在我市成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农学专家、农技师和各大企业负责人以及众多客商汇聚我市,探究马铃薯产业与中国式主食的发展路子,为我市马铃薯产业和现代农业大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动力。
发挥区域优势
“产业链”初具规模
我市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分坝上、坝下两个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海拔较高,气温偏低,无霜期短,适宜喜冷凉作物生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围场土豆批发,农作物养分积累快;没有工业污染,水源和空气质量好。独特的地理区位、自然条件,造就了农产品病虫害少、抗病力强的绿色、无公害特点。特别是我市冷凉的气候、充足的光照、适中的降雨量、沙壤土耕地等自然条件,适合马铃薯种植,马铃薯产量高、病害轻、品质好,在市场上享有极高的美誉度。
马铃薯是我市的特色作物、优势作物、传统作物,主要分布在坝上地区的沽源、张北、塞北管理区、察北管理区等县区,以及坝下地区的怀安、涿鹿、蔚县等县区,常年种植面积160万亩,产量240万吨左右,均占河北省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60%以上,年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0%以上,是全市农民脱贫致富的特色主导产业。
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培育,我市马铃薯产业已步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在马铃薯主要产区,拥有世界领先的灌溉系统、生产机械和种植模式,马铃薯生产基本实现了耕地、整地、浇水、播种、施肥、打药、收获全程机械化。全市11家马铃薯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70多万吨,其中全粉生产能力4万吨,年处理马铃薯30多万吨;薯条加工能力10万吨,年处理马铃薯20多万吨;马铃薯淀粉生产能力3万吨,年处理马铃薯20多万吨。弘基、雪川、燕北等马铃薯龙头企业全部引进世界先进的加工设备,全粉、薯条加工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在营销领域,我市已与北京、广东等多个省市建立了广泛顺畅稳定的种薯和商品薯供销关系,建成了较为稳定的销售网络。每年可向全国提供优质种薯、商品薯100多万吨,占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提升科技水平
“马铃薯”脱胎换骨
我市种薯企业率先使用了国内最先进的种薯生产技术。市农科院及各种薯生产企业不断开展自主创新,研发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种薯繁育技术,争先占领行业高地,弘基马铃薯繁育中心有限公司的水培、雾培、试管种薯生产技术,市农业科学院种业开发中心的微型薯离地生产等新技术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马铃薯种薯全程机械化喷灌圈种植技术,以现代节水设施和技术为切入点,应用规模种植、脱毒良种覆盖、高垄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全程机械化作业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既节地节能,又增产增收,平均亩产达3吨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同时,我市在马铃薯生产技术中,具有较强种薯育繁能力和水平。全市现有马铃薯种薯注册企业14家,拥有脱毒组培室16处,组培面积2万平方米,原种田8.2万亩,微型薯年产量达2.2亿粒,在全国流通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份额,特别是高端马铃薯种薯在全国种薯市场享有较高声誉。
在刚刚闭幕的2016年中国马铃薯大会上,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举行了分组学术交流会,来自全国各地的马铃薯专家和农技师举行了“马铃薯的遗传技术与生物育种专题研讨会”、“马铃薯栽培技术与病虫害综合防治专题研讨会”、“马铃薯生产与质量控制专题研讨会”、“马铃薯产后加工技术专业研讨会”。他们从微观的遗传技术到宏观的产后加工技术的研讨,无疑为我市马铃薯的种植、生产插上腾飞的翅膀,并推动我市马铃薯产业向纵深发展,也必将带动我市马铃薯产业、生态、城乡等各个领域全面提升,催生我市马铃薯实现脱胎换骨的大变化,并迎来新一轮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和创业热潮。
“土豆”渐成“主粮”
扮靓现代农业“名片”
发展马铃薯产业,我市有着传统的优势、现实的需求和潜在的空间。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张家口农牧经济的一张靓丽名片,目前拥有现代化的马铃薯生产、加工和种薯育繁基地,拥有完整的马铃薯科研育种和种薯繁育体系,拥有较高水平的马铃薯科研、生产和管理队伍,拥有完整的马铃薯产业链条,拥有行业约束程度较高的马铃薯商会、马铃薯产业协会等行业组织,是全市最具现代农业特征的优势农业产业。
在本次大会上,省农业厅厅长魏百刚表示,近年来河北省着眼于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马铃薯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由原料产品向制成品的转变,不断加强品种研发、扩大基地规模、培养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实施,给我市马铃薯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雪川、弘基、燕北等加工企业积极投入开发馒头、面条等马铃薯主食制品,推动了马铃薯产业向纵深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