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23日正式发布《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马铃薯作为主粮产品进行产业化开发。《意见》指出,立足我国资源禀赋和粮食供求形势,顺应居民消费升级的新趋势,树立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积极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意义十分重大。(2月24日 新华网)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到2020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粮食产能进一步巩固提升,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产品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粮食生产提出了明确目标和要求。
目标固然值得期待,但实现起来却存在不小难度。一方面,食品安全压力仍然很大,单纯追求产量的粗放型粮食生产亟须向产量和质量并重的集约型粮食生产方式转型;另一方面,经多年开发,传统的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生产已接近“天花板”。在食品安全和产量见顶的双重挤压下,要实现“粮食产能进一步巩固提升,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的目标并非易事。这迫切需要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突破一系列制约“瓶颈”,实现粮食生产的转型升级。可见,农业部发布《意见》,大力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当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事实上,欧美一些国家已有将马铃薯作为主食的成功实践探索,而在我国一些地区,也有群众将马铃薯当做“干粮”的先例。应当说,马铃薯的先天优势和人们对其日渐全面的认识,为其成为主粮提供了充分条件。在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农业部下发《意见》,强力推进马铃薯成为主粮的进程,可谓正逢其时。
笔者以为,要让马铃薯成为人人喜爱的主粮,相应的“保障”必须持续跟进。
首先是持续的政策保障。必须充分发挥国家粮食政策对马铃薯产业的支撑,调动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通过政策调控,引导群众对马铃薯进行深加工,提高马铃薯的附加值,让马铃薯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朝阳产业”。这其中,政府及相关部门鼓励、支持群众种植、加工马铃薯的相关政策必须持续发力,从而将马铃薯的产量稳定住。
其次是持续的市场保障。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马铃薯的生产、加工、销售创造良好市场环境,围场马铃薯代收,加快马铃薯产品的流通和消费,带动源头的生产。相关部门一定要将对马铃薯产业的支持纳入整体工作部署,靠服务、持续服务,为马铃薯成主粮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再次是持续的科技保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更是马铃薯成主粮的重要推动力。要提高马铃薯生产的质量,要做出符合人们口味的马铃薯产品,都离不开科技的保障和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说,马铃薯成主粮的过程其实也是科技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过程。因此,在马铃薯成主粮一事上,必须有持续的科技创新作保障。
总之,只要保障到位,持续给力,马铃薯在我国成主粮就不会遥远。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