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常平集团参与产业扶贫建设新农村。
山西大象集团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多年来带动山西及周边省市14万余户农户致富,走出了一条公司发展、农户致富、生态和谐的精准扶贫路。图为公司屠宰线。
振东制药投资5.5亿元,在国定贫困县平顺建设50万亩药材种植基地和中药饮片加工企业,采取“公司+政府+专业合作社/农户联保+基地+农户”模式,为农户种植中药材提供免费技术指导、免费技术培训、价格保护承诺。企业负责人李安平说,既推广了中药材种植,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岗位250个,还直接带动周边10万农民稳定增收。
这是我省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一个缩影。我省民营经济成长壮大的过程,也是参与扶贫开发的过程。广大民营企业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弘扬光彩理念,坚持共享发展,积极参与扶贫开发,促进共同富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积极贡献。省工商联调研发现,截至2015年,工商联会员企业投资产业扶贫项目近700个,覆盖特色农业种植加工、畜禽规模养殖加工、现代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开发性农业建设、土地整理移民搬迁、生态旅游开发等多个领域。这些项目的总投资规模近900亿元,为当地农村劳动力创造15.6万个就业岗位,可带动脱贫人数249万人。值得一说的是,一些互联网科技公司也推进“互联网+”模式扶贫。如乐村淘公司采取独特的双向O2O模式,致力于解决农村存在的买难和卖难两大问题,有力地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节省采购成本。
省工商联负责人说,我省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民营企业投资产业扶贫项目规模大、档次高,不少项目是全产业链、科技含量高、精深加工。二是参与扶贫开发的民营企业充分发挥当地农业发展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明显、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产业开发项目,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初显。如戎子酒庄在乡宁县实施的优质酿酒葡萄、葡萄酒生产项目,仅葡萄种植合作社辐射21个自然村、吸纳1116个劳动力就业。三是民营企业通过产业扶贫开发探索转型之路。如平遥煤化集团实施横坡生态庄园项目,投资1.5亿元建设以农业科技观光、科普教育、农耕体验、民俗文化活动为主的农业休闲综合景观区,实现了多元发展、稳定发展。
晋中趟出“精准扶贫”新路子
引导民营企业开发生态庄园推动企业转型带动农民脱贫
近年来,晋中市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在组织开展以“双引双赛”为主题的非公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以生态庄园经济为载体,趟出了一条引领民营企业产业转型和推动农村地区脱贫攻坚相结合的新路子。
晋中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宏伟目标,围场马铃薯价格,在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人士中开展了“双引双赛”主题活动,即:“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开展转型跨越竞赛,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开展‘致富思源、回馈社会’竞赛”,打造了晋中经济统战工作的一大品牌。
革命老区、国家级贫困县的晋中市左权县,率先破题,创新生态庄园经济模式,推动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从2005年开始,左权县委、县政府就通过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和社会能人,依托移民搬迁旧址遗留的土地以及“四荒”资源,通过租赁、流转等形式集中一定规模的土地,进行农业产业扶贫开发,被专家学者称为生态庄园经济。截至目前,左权县生态庄园总量达到252处,覆盖151个村庄,占到全县村庄总数的40.5%。流转土地面积35万亩,累计完成投资4.8亿元,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开辟了新路子。
有效脱贫,脱贫后不返贫,必须建立开发式、造血式扶贫的长效机制,激活内生动力。这恰恰是民营企业开展扶贫工作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经过十年的实践,晋中市以产业扶贫为龙头,以民营企业为主角,以生态庄园经济为载体的脱贫攻坚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老板进村、资本进村、产业进村”,使“空壳村”变成“新庄园”,使闲置的资源资产变成“赚钱的机器”,使农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当前经济步入新常态,正值民营企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具备产业转型和脱贫攻坚的双重愿望,潜力很大。民营经济体制活,机制灵,活力强,产权明晰;民营企业家有智慧、有热心、有实力、敢于担当,这支队伍投身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一定无愧于时代。
太原惠农马铃薯公司力能所及回报社会
带动2000余农户发“土豆财”
太原惠农马铃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2011年8月成立,是山西省委、省政府首批重点培育马铃薯繁育企业之一。公司位于娄烦县中部的马家庄乡马家庄村,是集马铃薯良种繁育、马铃薯高产品种技术推广、马铃薯系列产品深加工及仓储物流和马铃薯品牌创建以及蔬菜、干果种植与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科技产业园区。2012年确定为“太原都市现代农业十大主题产业园区”、娄烦县科技创新园区。
园区全部建成达产后,将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年可生产脱毒微型薯薯苗1500万株,微型薯3000万粒,原种1000万公斤,一级种1.5亿公斤。年销售收入7.45亿元,营业收入生产周期创利2.5亿元。可以带动当地2000户5000人投入到基地生产中,满足周边30万亩马铃薯大田用种所需全部脱毒薯种,推动全县“一县一业”马铃薯产业发展和太原市民“菜篮子”工程。共转移农业劳动力500人,年培训劳动力3000人,薯农人均纯收入达到4万元,可辐射带动农户10万余户。
此外,公司树立“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就要回馈社会、发展就要服务社会”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发展过程中多次出资资助贫困大学生,为灾区、贫困地区捐款、捐物,积极参与支持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弘扬良好社会风尚,对地方教育、扶贫济困等给予必要的支持,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古交福福山生态源公司挑战荒山13年绿化3万亩
创造就业岗位2000多个
昔日“扶风飞尘盖荒凉,苍山茫茫不见人,十年九旱草难生,赤地无时不等雨”的福福山,沉寂千年后,被叫醒了,盘活了。这支被誉为当代愚公的团队正是古交市福福山生态源开发实业有限公司,他们挑战荒山,坚韧不辍,13年治理了3万亩荒山,在山峦沟壑间倾情新的生命,播撒人间大爱,创造绿色传奇。如今,生态林、经济林郁郁葱葱;有机粮、四季蔬年年丰收。梅花鹿存栏由当初的几十头增加到近400头。40多公里的盘山公路像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3万亩园区。配套的水库、深井、引灌等工程滋养着这里的万物生灵。3万亩园区生机蓬勃,生意盎然。一条集生态观光、狩猎、休闲度假的绿色产业链即将形成。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