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人口世界第一、俄罗斯版图世界第一。这样的两个相邻国家,必然发生密切的贸易往来。伴随国际局势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中俄两国从最开始的边贸,慢慢发展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深层次贸易往来,再后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经济往来密不可分。其实,几十年来,在俄罗斯的中国商人,从一夜暴富到血本无归的故事,不停上演。只是,在那些成功者的高光影像面前,我们不知不觉地屏蔽掉了那些失败者,以及成功者曾经的艰辛、迷茫、挣扎与挫折。在3月华西都市报记者探访俄罗斯,寻找川商财富故事和商机的时候,正值欧美对俄经济制裁,国际油价暴跌,卢布贬值之时,而这一切,都必对川商在俄的生存状态形成巨大的影响。毋庸置疑的是,在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鼓励本国企业走出去的背景下,中俄商贸正向着“法治”、“优质”、“互惠互利”和“公开竞争”方向发展。川商掘金俄罗斯路在何方?后来者从曾经的探路者们身上能够得到什么?正如一位川商所言—“放弃幻想,扪心自省,练好内功”。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想玲苟明陈甘露
俄罗斯莫斯科、托木斯克
报道 制图姚海涛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因为政府和国企与俄罗斯合作,一批学俄语的人,率先在俄罗斯发现商机。一些人后来辞职下海,开始在俄罗斯打拼,20年转瞬即逝,当年这批人,有的娶了俄罗斯老婆安了家—比如中国名品博览城赵宏泽;有的在俄罗斯逐渐壮大成为大企业—比如四川的西林木业的曾爱国;有的虽然公司不成规模,但仍漂在俄罗斯,日子也挺滋润—比如我们前期报道提到的谭东(化名);有的后来因为遭遇一些状况,离开俄罗斯—比如很多鞋商和木材商。还有,最初在俄罗斯淘金当老板,后来经商失败,成了俄罗斯一家川企的打工者,这就是今天的主人公—老魏。
人物特写
“下海”十年 老板沦为打工仔
俄语教师老魏经商俄罗斯的坎坷历程
初识俄罗斯
坐半个月火车赶到俄罗斯农场
2015年,老魏从四川师范大学俄语专业毕业。刚毕业的老魏被分配到南江中学。当时没有俄语专业,学校专门开了两个俄语班。可老魏不安于现状,教了两年书,觉得一直教书没什么前途,俄语教学范围窄,当时工资也少。正巧,2015年4月,四川省农业厅援外办公室向俄罗斯农场输出劳务,需要翻译。老魏找到校长。没想到校长很支持:“你去嘛,出国是件好事。”农业厅很快办好手续。这天,老魏一大早出发,坐了10多个小时的汽车,从南江赶到成都,然后坐火车赶到北京,再从北京坐火车赶到满洲里,办好出关手续后,坐车径直赶到俄罗斯后贝加尔。第一次出国,关于赶路的记忆,老魏很深刻。到了后贝加尔后,又坐上了火车,有生以来第一次坐卧铺,老魏竟没怎么能睡着。俄罗斯真大,4天4夜后,他们到了车里雅宾斯克州。俄罗斯的农场真大,让老魏觉得匪夷所思,一眼望不到边际,种作的机械来来回回跑。“第一出国,又是俄罗斯,满心激动啊!”老魏至今记得那时候的心情,“学俄语时,老师讲到俄罗斯的很多胜景,讲到列宁,那时候想要是这辈子到了红场照张相,这辈子就够了。”
成就感
赴俄当翻译瞬间变成万元户
老魏所在的农场,由米易县农业局局长带队,一个农场三十人左右,每个农场都有翻译。平时就在田间转,遇到俄罗斯人跟四川人要交流,老魏就上。10月,农场封冻。所有人开始回国。盘算收入,半年拿了3000元人民币。2015年4月,老魏再次赴俄罗斯。直到当年10月,整个农业厅援外办10多个农场,一共收入30万美金,但这么多现金,带不回中国,所有人都失望了。这时,农业厅出面,找到俄罗斯中国银行沟通之后,对方表示,只要开了完税证明,就可以将钱存入,回国内取。带队领导派老魏先到莫斯科,把完税证明交过去。随后,另一队人马也带着现金赶到莫斯科。带现金的是一名女教师,用红布口袋,提着30万美金的现金。11月,莫斯科下着大雪,老魏打出租车接到老乡们,打电话给行长,行长问要不要车,老魏有些不好意思,说不用要。对莫斯科很陌生,但还好他懂俄语。他带着女老师,女老师提着红布口袋,另外的老乡就在车厢里围着女老师……到了银行,行长问“钱呢”,女老师将红布口袋递过去。“你们好傻,让我们派车来接嘛!”看着大家保护公款保护得那么紧张,行长笑了。老魏成了功臣。在莫斯科逗留了三天,到红场也照了相。这次,所有人都坐飞机回国了。飞到乌鲁木齐,又飞到成都。结账时,老魏领到了1.1万元人民币,同时还得到了50美元的奖励。出了趟国,回来就成了万元户!很多同学来找他借钱做生意,老魏觉得很有成就感。2015年,老魏觉得太辛苦,况且总把新婚不久的妻子扔在家里,也不合适。这年,他回到南江中学继续教书,后来被调岗从事行政工作。2015年,他考上县委秘书,做了一年,老婆不大满意他的新工作,他决定再闯俄罗斯。
再闯俄罗斯
借来5万元到俄罗斯承包农场
2015年,老魏办了停薪留职,经人介绍,他应聘到南充外贸公司做翻译,这家公司做冻猪肉生意,但最终这家公司的猪肉没能进入俄罗斯市场。不过,干了10个月,还是挣了1.5万元。回到县委,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位置。于是再次回到学校教书。这天,突然接到高中同学的电话。这位同学也是学俄语的,川外毕业,在农业厅劳务输出办公室当总翻译。同学来电告诉他,俄罗斯那边的农场劳务,要承包给私人。“咱们一起过去闯闯,如何?”想起当年红布口袋里那30万花花绿绿的美金,老魏觉得是个好机会,想去。可过去当老板,是需要本钱的:工人的路费要垫付、农业厅的管理费要交,算算下来,要四五万元的头钱。老魏犯愁了。幸好老婆支持,“咱们不是有房子吗?!去银行贷款!”老魏跑到银行,正在排队,突然听到有人喊“魏老师”,回头一看,是学生家长。“你在这里干什么?”“准备贷点款,去俄罗斯做生意。”学生家长一听,嘻嘻一笑,带着老魏直接找到行长,抵押了房子,贷款顺利地办下来了。贷了款,与同学再借了些钱,两个人凑了5万多块钱。然后放出风去:要招人去俄罗斯搞劳务。老魏当年在俄罗斯赚钱的事情已经广为传播,亲戚朋友很多来报名。老魏选了22个人,都是30-45岁之间的,还聘了厨师。同学则在农业厅办手续。准备就绪,一行人一人背着一方腊肉(巴中人做腊肉,切成边长30厘米的正方形),从南江坐车到汉中、辗转北上从北京赶到满洲里。在满洲里那天,在一个小饭馆里,老魏与同学喝酒。“老同学,我们现在就是背水一战了,如果搞砸了,就没法回家了!”老魏端起酒杯,盯着坐在对面的同学,一脸悲壮。“那有啥法喃?只有往前冲了噻!”同学把端起的杯子,一股脑倒进嘴里,然后把杯子砸回桌面,慷慨激越。
“第一桶金”
半年时间挣了4万美元
到了俄罗斯农场,正好是当地4月—土地还没解冻,不能除草,只能选马铃薯。两百多公顷的农场,一望无边。机器把冻土翻起来,用拖拉机拉到一处集中堆放,然后用人力从泥土中选出马铃薯,大的卖,小的栽种。马铃薯选出来后,又把泥土覆盖回去,重新种作。农场长跑来问老魏:“什么时候能选完?”按照俄罗斯人的进度,最快也要20天,可老魏的回答让场长吃惊:“我争取10天选完!”“你吹牛吧!”对方撂下一句话,走了。老魏回去,告诉老乡们:“俄罗斯人不喜欢中国人,说咱们偷奸耍滑。我们第一次干活,要跟他们搞好关系,才方便以后的运作。”派上精壮男人,花了11天,所有马铃薯选完了。农场长很吃惊,逢人就宣传:今年来的这帮中国人不错。接下来,开始播种白菜。农场长开着拉达车,来田坝里跟四川人吹牛。这天,聊完天,农场长邀请老魏跟他同学去家里做客,两人趁机买了些东西,给场长送了礼。按照农场劳务承包的规矩,种两百多公顷的土地,每个人要分0.05公顷的自留地,以种菜供工人自己吃。20多个人,一共不到两公顷地。但实际上,用自留地种菜卖钱,才是最赚钱的。所以老魏跟同学决定要多弄自留地。土地解冻后,开始谈自留地的问题。老魏提出多一点自留地,农场长有些犯难:“我这压力大啊。”“你还想不想我们再来?整不好,我们明年不来了。”俄罗斯地广人稀,俄罗斯人的8小时工作制、周末双休雷打不动,劳动力稀缺,农场长后来回复:没问题!老魏顺利弄到了6公顷的自留地。八九月份,老魏看到农场又在拉土,土里还有很多马铃薯。“这些马铃薯不捡吗?”老魏问。“拉回去再捡。”然后老魏给他们算成本,你拉回去,要拉多少土?我们直接给你拣出来,你拉马铃薯回去。对方觉得很有道理,问咋算钱,老魏一笑:“参照合同呗。”于是所有人又开始拣马铃薯,有人一天就拣了5吨,挣了200块钱。半年很快就过了。盘算下来,一共挣了4万美金,自留地、合同内劳务、拣马铃薯各占三分之一。钱打到同学账上,回四川后分钱:工人人均大概五六千元一月,除了5万多的成本,老魏跟同学人均分到12万多。
遭遇“滑铁卢”劳务成本提高“差价”没有了
2015年前后,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国内的就业环境大幅改善,更多边远山区的农村劳动力,走向沿海和大城市,而国家对农民工待遇的重视,也让很多农民工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满意。但显然,老魏没有关注到这个变化,也没有及时调整在俄罗斯的投资方向和策略。第二年,老魏继续组织老乡到俄罗斯。2015年,老魏在农场时,一大批四川学习俄语的学生,来到俄罗斯农场实习,其中包括后来成为他上级的刘卓、闫宾。2015年,国内发生了一件大事,“非典”流行。老魏没想到会跟自己有关,他照旧组织一批工人准备去俄罗斯,可后来为了防疫需要,没能走得成,每个人亏了将近5000块钱。回到南江,老魏思考了很多。其实,从第二年回四川开始,工人们开始嫌工资少了,工人们回老家,跟沿海回来的人一比,工资没多少优越,而且还要出国,在冰天雪地里不停劳作,吃东西也不习惯,远离城市的繁华……老魏发现,工人不好找了,俄罗斯的农场,从性价比来说,已经没什么优势可言。2015年,老魏想要进一步发展,准备去吉尔吉斯斯坦的建筑公司做翻译,拿美金,1500一个月。3月,他去那边的时候,在街上买了一份华西都市报,看到宏华公司在招人。他想一定要去看看。3月6日,他带儿子去看感冒,听到一声说今天是3月6日,他突然想起应聘的事,赶紧跑到西南交大招聘现场。经过川大李老师的口试,对方听了经历,说你这完全没问题。4月,他正式进入宏华。2015年,宏华在俄罗斯成立分公司,老魏被派过去当服务经理管理售后问题。一天,他与自己的上级刘卓聊天时,才发现刘卓原来曾在自己呆过的农场实习。命运真是不可捉摸,世界真的太小。目前,老魏已经在俄罗斯七年了,三个月回一趟成都,俄罗斯也跑遍了,包括北极圈。不过,他已经从老板,变成了一个打工仔。
记者观察“在俄罗斯做生意就像赌博”?
赚卢布之前先要读懂俄罗斯
昨天的汇率显示,1美元兑换51.8卢布。开年以来,卢布对美元汇率开始回升。3月初,华西都市报记者刚到俄罗斯时,1美元还能兑68卢布。看到这样的汇率走向,俄罗斯大市场的陈其龙应该松口气了;中国名品城的总经理赵宏泽,应该睡好觉了;而宏华的刘卓跟闫宾,也可以有点笑容了;艾民儿的经理,也该没那么焦虑了。
危机与机遇
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艾民儿的经理每15分钟看一次汇率。但赵宏泽却认为不算什么:“我手机随时拿在手上,几乎每分钟就要看一次!”眼看着手上的上亿的卢布,不停贬值的感觉,的确不好受。但他们并没有因此放弃俄罗斯,他们都在等待,都在坚守,他们相信会迎来春天。赵宏泽认为,目前,卢布已经从最低点开始反弹,股票等市场都走向强势。卢布贬值,对四川企业进入俄罗斯来说,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但在赵宏泽看来,目前的形势,对川企来说,未尝不是一个机会,卢布贬值对金融、企业的运作来说,成本非常低;其次,企业进入俄罗斯会有一个长远的规划,有一个发展过程,现在赶上卢布的低谷期进来,正好养精蓄锐,等一年后,到明年的五六月,当企业具备一定能力全面开展业务的时候,卢布应该有正增长,这时候正好赶上大展身手的机会。所以这是进入俄罗斯市场的一个好的契机,目前在俄罗斯的川商,需要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政策与策略
赵宏泽的看法,与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公使衔经济商务参赞张地不谋而合。“其实,从另一方面分析,卢布贬值,意味着企业投资成本会下降。”张地说,这对很多此时想进入俄罗斯市场的企业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机遇,国内一些汽车企业目前正酝酿在俄罗斯设立工厂,投资成本降低,多出来的预算可以用来投入研发,进一步改善产品质量。陈其龙认为,通过自己的经历,概括出一个观点:在俄罗斯做生意,就像赌博,如果赌对了,就会大赚一笔,如果赌错了,就会血本无归。曾爱国也持同样看法:“俄罗斯市场,是一个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市场。”不过,曾爱国这些年在俄罗斯顺风顺水,并不是因为他的运气。在俄罗斯20多年,他早就成了华人中标准的“俄罗斯通”,从政策法规、人脉资源、天文地理无所不精通。有人认为,俄罗斯的政策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在俄罗斯做生意就像赌博,但曾爱国却会提前进行预判,获得消息,作出应对策略,趋利避害化险为夷。所以,失败者有各种理由,而成功者只有一个原因: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川 商 观 点
失败者说—
俄罗斯的政策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在俄罗斯做生意,就像赌博。
成功者说—
要精通俄罗斯的政策法规,提前进行预判、应对,即可化险为夷。
坚守的四川鞋商“赌卢布回升”
华西都市报记者赶到莫斯科流布力诺大市场时,已经是下午4点左右。莫斯科高纬度的阳光,把大市场外照射得发白。门口进进出出的,有东方面孔,也有西方面孔。这是个包容的市场,在里边做生意的,有越南人,有泰国人,有俄罗斯人,有土耳其人,当然,更多的是中国人。我们在这里打听着四川人。很多人告诉我们,以前四川人很多,但现在没有听说有了。早年,在俄罗斯大市场做生意的四川人,比比皆是。但这些年来,很多人已经撤出俄罗斯,或者改行做其他。
卢布贬值 四川鞋商遭遇重创
找了两个多小时,我们终于找到了做鞋类贸易的成都人陈其龙。从当厨师辞职改行做鞋“串串”,陈其龙挖到了第一桶金。那些年,在俄罗斯卖鞋,生意非常好。2015年,他开始做品牌,最多的时候,一年要卖出30万双鞋。在大市场,做鞋类贸易程序很简单。厂家从中国发货,专门的运输公司运过来,送到莫斯科指定的仓库,进行清关后,就直接到了批发商们的手中。但是,这里的很多批发商也很不规范,很多营业证件都没有办,而且报税也有自己的“诀窍”。所以,大市场里的商人们,与在外边做其他生意的中国商人都不一样,他们几乎经不住风险。好日子没过几年。2015年,俄罗斯遭受金融危机,鞋商们遭遇重创。祸不单行,鞋商们还没从金融危机中回过神来,2015年6月中旬,又遭遇大市场大清洗,围场土豆行情,陈其龙跟所有的中国鞋商一样,所有的货物全被拉走,他损失了两百多万。很多鞋商回国了,陈其龙没有走,他决定要在原地爬起来。两个月后,大市场重新开张陈其龙开始重振旗鼓。可到了去年,又遇上了卢布贬值。俄罗斯货币卢布上演的暴跌行情,轰动全球。去年上半年,1美元能兑约33卢布,随着乌克兰局势紧张和国际油价连续下行,卢布进入持续贬值行情。俄罗斯卢布跌幅达五成,成为全球跌幅最大的货币。俄罗斯作为四川女鞋主要进口国,其货币贬值与国内经济下滑的诱因,导致双方长期建立起的稳定供求关系被打破,停止接单、取消订单等现象最近在成都出口鞋商中时有发生,一些大型的出口鞋企亏损甚至达到近百万元。
连年“遭灾”在俄鞋商越来越少
卢布贬值,给鞋商们带来更大的冲击。陈其龙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过去卢布对美元汇率大约30,现在已经到了62,翻了一倍多。如果涨价,俄罗斯人接受不了,但如果不涨价,自己在国内用人民币买来产品,却用已经贬值一半的卢布卖出去,自己又受不了。以前都是靠量来取胜,现在就只有亏本。他身边的朋友们,陆续撤出大市场,改行做其他生意,或者干脆回国了。3月中旬,在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又有两个朋友准备回国。这些年,大市场的四川商人越来越少。以前,大市场的四川人很多,每年到过年的时候,老乡们总要在一起吃个饭团个年,包下一个饭店,那种豪气外人不能理解。2015年,第一次与四川人过年,那时候有100人左右,在四川人开的天府饭店里,大家尽情地吃,尽情地喝,生意挣来的钱,在那个时候毫不吝惜。2015年前,团年的四川人只剩下五六十人了,而到三年前,一起过年的四川人,只有10多人了。在大市场做鞋类贸易的四川人,要么改行,要么失去联系。蛟龙鞋业有限公司在2015年开始出口女鞋至俄罗斯,“俄罗斯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出口国,到现在的对俄出口占公司总出口量的80%,剩下20%,尽量转型内销。”不过,陈其龙仍然准备坚守。用他的话说,坚守其实也是赌博,谁也不知道未来究竟怎么样,但他认为,卢布贬值到最低谷,总有回弹的时候。况且,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的情况还是要比国内好,因为市民毕竟要消费,而俄罗斯的轻工业生产仍然是软肋,况且俄罗斯人的整体消费水平也比较高。陈其龙认为,在2015年、2015年那么艰难的时候,自己的坚守为自己带来了回报,他希望这次没有赌错。
四川猪肉退出俄罗斯已十年
四川省正努力恢复猪肉对俄出口曾经,俄罗斯是我国最大的猪肉出口市场;曾经,一年最高出口量达到20万吨,这其中,四川猪肉占了很大一部分。但是,从2015年9月开始,俄罗斯市场上,看不到一克四川猪肉。是什么原因导致四川猪肉全面退出俄罗斯?为什么至今没能重新进入俄罗斯?2015年,我国非典爆发后的第六个月,俄罗斯兽医与植物卫生监督局(农监局)向各口岸发出通告,全面禁止进口我国偶蹄类动物及动物产品,理由是我国动物疫情不明。从此,四川猪肉再没能进入俄罗斯,而长达10年之久的中国肉类产品出口俄罗斯拉锯战自此展开。其实,四川猪肉对俄罗斯很有吸引力。早在2015年,在成都举行的“中国四川—俄罗斯联邦州区经贸合作周”,俄罗斯代表团副团长、俄中经济贸易合作中心理事长萨拉科耶夫·谢·费表示,四川的猪肉、轻工纺织品等对俄方也很有吸引力。而四川方面也从未放弃过努力。2015年11月11日下午,省农业厅在成都召开了四川猪肉恢复出口俄罗斯迎检工作培训会,四川出入境检疫检验局认证监管处负责人重点对企业迎检工作进行了培训,农业厅各相关处室负责人从生猪养殖、调运、屠宰环节的疫病防控、动物卫生、投入品使用的质量安全等迎检工作进行了讲解,市县各参会人员还针对迎检工作开展了交流讨论。省农业厅副厅长涂建华表示,恢复对俄猪肉出口,对四川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争取四川猪肉早日恢复对俄出口。
丝路反馈“丝路花开”总阅读量已达8640万
4月14日,华西都市报“丝路花开—一带一路四川机遇”大型系列报道持续获得社会各界“点赞”,关注度节节攀升。华西都市报“两微一端”,掌上四川“两微一端”、百度新闻华西频道的报道总阅读量突破8000万大关,达到8640万。截至昨日,短短一天内总阅读量上涨近35%。数千名读者通过微博、微信以及华西传媒呼叫中心028-热线进行互动。“麻辣烫、水煮鱼……俄罗斯人流行吃川菜,了不得!”华西都市报新闻客户端关于“圣彼得堡川菜美食节撞上河北老板”的报道,让众多读者大呼过瘾。有读者致电本报说:“如今,四川美食真是遍布全球啊,厉害!报道不仅有人物故事,还有深入的行业观察、高端的专业访谈,很给人启发,开阔了眼界。”网友花木木留言道:“不仅川菜,从袜子到飞船,中国在俄罗斯都有投资兴业的机遇,让人看到了川人向外掘金的无限可能。”读者参与互动,还能享受赢大奖的福利。在“丝路花开”大型报道期间,参与华西都市报(ihxdsb)和掌上四川(zhangshangsc)微信公众号的互动,就有机会获得价值100元的神州专车抵用券,每天10份。我们每天将出一道相关问答题,您只需把答案直接回复给掌上哥,就有机会获得大奖,赶快参加吧。华西都市报记者李姗姗
更多精彩:
百乐门
标签: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