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忙完秋收,围场哈里哈乡扣花营村村民高淑芝,最常做的事儿就是站在院子里,瞅着村边通往外面的大路。她盼着能有一辆大卡车开进村里,把自家三个地窖中冒尖儿的2万多斤马铃薯换成钱。
从秋高气爽,眼巴巴瞅到自己已经换上了冬衣,村里只开来过一辆拉马铃薯的卡车。在全村人的争抢下,高淑芝只卖出了2015多斤。“三两以上的马铃薯三毛五一斤,个头小的两毛钱一斤,这价儿比去年便宜了一半,可咋还卖不出去呢?”高淑芝没有答案,有的只是着急。
“要是到明年春天还卖不出去,马铃薯就得长芽,还有烂的。”这些天,高淑芝站在院里发愁的时间更长了。
和高淑芝一样,马铃薯卖不出去,围场马铃薯价格,也是村民韩桂民眼下最大的烦恼。他想不明白的是,他跟全村人一道种的马铃薯“大白花”、“克新”,都是最近几年从张北引进的新品种,不光个儿大,芽眼还浅,最主要的大部分施的是农家肥,那可是绿色食品呢。
一想到窖里存的3万多斤马铃薯,韩桂民就发愁。种了9亩多马铃薯,自己吃苦流汗不说,光种子、地膜钱就投入五六千元,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呢!
想得脑袋生疼的时候,韩桂民就一遍遍回忆去年秋天,吉林、秦皇岛的客商开着大卡车,一趟趟到村里收马铃薯的热闹场面。“个大的马铃薯七八毛一斤,最高的卖到一块钱一斤。那才是真正的丰收年呢。”
“今年马铃薯这么贱,咋也没人上门呢?”韩桂民很迷茫,明年自己家的20多亩地,该种点啥,他依旧迷茫。“不行,明年还是出去打工吧。”韩桂民心里盘算着。
今年围场扣花营村风调雨顺,马铃薯大丰收。全村五六百户人家,马铃薯是大部分人家的种植“主业”。可全村收获的400多吨马铃薯,除了小商贩入村收购的寥寥可数的几吨外,大部分还没找到“婆家”。
村民们在盼望着,他们一年抛洒在地里的汗水,能换成兜里厚实的钞票,也换回他们对土地坚贞不渝的情感。(记者汪瑞华)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