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莲,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哈乐镇哈乐村农民党员。 (中工网记者 笑语摄)
王喜莲1990年开始艰苦创业,改造盐碱地,兴建温室,试种蔬菜。通过她的不懈努力,温室蔬菜的成功种植,既改变了自己的贫困面貌,也改写了后山地区不能种细菜的历史。2005年她注册了“川宝”马铃薯商标,组建了武川县川宝绿色农产品有限公司、武川县川宝绿色农产品产业技术开发协会,走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把全县农民组织起来,实现农产品品牌经营,向产业化要效益,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201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王喜莲在武川县金三角开发区建立的“川宝”公司。 (中工网记者 笑语摄)
九月,被誉为“中国莜面之乡”的内蒙古武川县又到了丰收的季节。在这个农耕游牧文化的交融之地,既有广袤丰美的草原,又种植有莜麦、荞麦、土豆、油菜籽等经济作物,当地人称“土豆、莜面、羊皮袄”为“武川三宝”。武川县地处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地带,因海拔高、风速大、日照长、雨热同季、气候冷凉和传毒媒介少等特点,非常适合马铃薯生产。而这里的农民祖祖辈辈种土豆、吃土豆、卖土豆,丰产不丰收,一直以来难以脱贫致富。
2010年,哈乐村的“好媳妇”王喜莲成了“全国劳模”。 (中工网记者 笑语摄)
王喜莲24岁嫁到了哈乐村,丈夫是村里的民办教师,当时家里的日子过得非常紧巴,她至今仍然记得,儿子3岁时想吃根冰棍,她竟浑身上下掏不出5分钱给儿子买一根冰棍。王喜莲不甘心就这么穷下去。
无论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王喜莲的电话成了“土豆热线”,总是不断。电话的另一头连接着无数个操着南腔北调口音的蔬菜商贩。 (中工网记者 笑语摄)
高中毕业的她,在自家承包的几十亩地上动起了脑筋。她先是在乡技术员的帮助下,在镇里头一个盖起了日光温室,种一些蔬菜,靠“庭院经济”脱了贫。然后她又专门培育引进适合当地种植的马铃薯优良品种供应乡亲们,秋后又帮他们找销路。慢慢地,能干的她因勤劳致富在当地出了名。
“好天好地好收成。” (中工网记者 笑语摄)
因为经常到外地开会,王喜莲耳濡目染接触到外面精彩的世界,她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武川的土豆远近闻名,为什么农民却不能从土豆身上致富?细心的她经过调查发现,因为农民都是各自为政,小打小闹,形不成规模,价格自然上不去。加上没有自己的品牌,假冒武川土豆的现象也很普遍,大部分农民就知道卖原料,几乎没有什么深加工。2005年5月,王喜莲向工商管理部门申请了“川宝”土豆商标,9月份,她又注册了自己的公司。
王喜莲的土豆情缘。 (中工网记者 笑语摄)
有了品牌,王喜莲又建起了自己的5000亩土豆基地,每年和农民签种植合同。目前,王喜莲的公司已经正式落户武川县金三角天骐工业园区,深加工车间也开始投产。
精拣好的马铃薯被搬运上汽车,它们将被送上千家万户的饭桌。 (中工网记者 笑语摄)
王喜莲说:“我的梦想就是让武川土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在田间地头,根据个头、份量,马铃薯被人工分装进不同的麻袋中。 (中工网记者 笑语摄)
王喜莲通过艰苦创业,不仅创办了“川宝”公司,建起了现代化的种植农场,现在她的公司有员工15名,种植基地又为农民工提供150多个临时就业岗位;而且在她的带动下,武川县现代化种植农场已经发展到100多个,农民技术协会、农业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起来,已有300多个注册的农业合作社和农民技术协会,许多种植大户、农村经纪人来川宝公司学习取经,王喜莲总是热情接待,详细指导,竭尽全力予以帮助。
“武川土豆”具有皮色鲜亮、肉质甘沙、营养成分丰富、干物质多、耐储存等特点,据专家论证和成份化验分析表明,淀粉占15%,蛋白质占2%,脂肪占0.1%,围场马铃薯价格,纤维素占1%,糖份占1%,有机磷占0.6%,含铁量居全国马铃薯之首,是典型的高蛋白、低糖份、低脂肪食品,具有补气、健脾、调中、宜气、免疫等功效。 (中工网记者 笑语摄)
武川县位于阴山山脉的大青山北麓,属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大青山凛冽的寒风吹皱了她的眼角,常年的劳作砥砺出她黝黑粗糙的肌肤,尽管已经50多岁的王喜莲失去了往日的容颜,但她以坚毅果敢的性格、大胆肯干的精神,带领当地农村妇女走出家门,开辟属于自己的一片广阔天地。 (中工网记者 笑语摄)
2008年7月30日,王喜莲的“川宝”牌优质绿色马铃薯送往北京,成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运动员专用鲜薯。(中工网记者 笑语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