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平积极整合涉农资金,每年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补贴资金1500多万元,扶持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的建设发展。规模化养殖场和标准园区建设的“三通一平”工程投资全部由县财政统一安排,并通过财政补贴、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在新建日光温室、旧棚改造、药材种植、名优特农产品品牌培育等诸多方面进行资金补助和奖励。
围场采取以奖代补等措施,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促其做大做强,每年用于基地建设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持续增加,每年投入不低于5000万元,切实提高了基地建设水平。2014年调整对新建棚室的支持力度,对新建集中连片塑料大棚净面积30亩以上的棚室小区、日光温室净面积20亩以上的小区实行财政直补的支持政策。在此基础上,对50亩以上小区再奖励5万元,投入130万元支持有机胡萝卜示范区建设,投入70万元,进行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科技试验示范。
强化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服务体系
我市严格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制订生产技术规程,全面落实农产品生产档案、用药登记、休药期等制度,严格按照规定使用农业投入品,加强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体系建设,实现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
在基地生产实践中,我市按照“集中连片、规模种植、优化品种、安全绿色”的原则,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使基地良种普及率和科技普及率均达到100%。
在工作中,做到全面推广地膜覆盖、机械化栽培、测土配方等新的种植技术,在基地内应用地膜覆盖技术40万亩,机械化播种18万亩,测土配方施肥40万亩。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管理防治为主,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40万亩。
强化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县、乡、村、户四级生产管理体系,实施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农技人员定期对农户检查和培训。科学管理运作,建立良种、操作技术规程、品种供应和使用、田间管理、收购的“五统一”生产管理制度,把分散的农户经营统一有效组织起来,绿色食品原料生产进一步科学、规范、安全。
为了加强农牧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投资600万元在滦平建设农牧产品检验检测中心一处,建立跨乡镇蔬菜检测室6个,建立一些基地、企业、合作社、示范村蔬菜质量监测点。在围场,当地农牧局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对基地生产投入品使用和农资农药市场随机进行监督检查和抽查,目前已经累计抽查和检查基地、市场80余次,对农资经营网点拉网式检查3次,有效维护了基地生产安全。
建立健全市、县、乡、村技术服务体系,土豆价格,行政村配齐技术指导员,随时指导基地生产,全程监督生产过程,确保生产质量。围场结合“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绿色增收计划”等项目的实施,将绿色食品生产管理技术纳入培训内容,制定了培训计划,以专家授课、现场指导等形式,对基地生产管理人员、技术推广人员、生产者、合作社社员、中介流通组织购销人员进行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等知识培训。围场已举办各类培训班162场次,培训人数达5万人次。
滦平大力抓好农村科技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周台子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作用,培养一批通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同时,鼓励离退休人员回乡创业、积极创造各类人才流向农业生产经营一线的条件,为首都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扩大开放全面深化承德与京津等地的合作
围绕环首都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积极面向北京、天津,加大项目谋划、包装、储备、跑办力度。明确专门领导,组织专业团队,跑部委、进院校,寻求合作对接。我市在与北京首农集团进一步加强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引进中国农科院、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北京伊利乳业等多个合作项目。
京承双方在农业科技合作项目、信息、农产品互检互认、绿色通道等方面开展了广泛合作。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农林科学院、北京农学院等10多家科研院校与我市建立了稳定的科研合作关系,有30多名农业和金融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参与了京承农业合作活动。每年合作引进农业新品种80余个,新技术、新成果30余项。
目前,全市依托京承农业战略合作,以园区、基地为支撑,壮大华都肉鸡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打响承德农业的绿色牌、有机牌、生态牌和天然牌,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围场进入北京市场的产品主要为农产品、蔬菜和食用菌,销往京津的绿色、有机产品主要有马铃薯、淀粉、木耳、野生蘑菇、绵羊、玉米、羊肉、乌鸡、胡萝卜等品种。滦平年可供应北京蔬菜250万吨、肉类1.5万吨、蛋奶1.2万吨,农牧产品已进入北京等地120余家超市、200多个柜台。
近年来,我市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并加快了农副产品与首都市场全方位的对接步伐,京承两地形成了既一体化又有差异的发展格局,出现了农业合作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截至目前,京承农业各类合作项目已经达到100个,总投资120多亿元,到位资金80多亿元,带动基地农户15万户。承德的菌类、胡萝卜、洋白菜分别占新发地市场当期上市量的70—80%份额。
京承农业合作不仅丰富了首都农产品市场,也使我市成为北京“夏秋”和“冬春”两季蔬菜补淡、保障应急供应的重要基地。近百家北京涉农企业进入我市,建成了一批长期稳定的生产、加工基地,既拓展了自身发展空间,又推进了北京农业产业的优化布局及现代都市农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对我市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