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西宁10月12日电 (罗云鹏)“以前我们农村人种地就是靠天年吃饭,现在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主动给我们推送田间管理方法、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劳务信息,科技特派员还手把手教我们技术,这两年庄稼长得好,钱挣得多,日子过得实话舒坦。”12日,青海省大通县斜沟乡业坝台村村民李国良说。
李国良口中的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是2009年中国科技部、中组部以及工信部联合启动“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内容,青海省于2013年被列入第三批建设试点省份,旨在构建“资源整合、统一接入、实时互动、专业服务”的省级综合服务平台,促进基层信息服务站点可持续发展,围场马铃薯行情,完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
青海省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胡永强介绍,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涵盖农业智能服务、健康医疗服务、数字教育服务、社会管理服务、普适信息服务5大类,目前已覆盖大通、湟中、平安等11个县共计17.6万户农牧民380多万亩耕地,服务协会、园区、涉农企业等经营主体1029家,培养了开展信息化服务的基层科技特派员818名。
“信息化服务不仅引导了设施农业的高效生产,提高了抗风险能力,同时利用平台发布的极端气象灾害信息及时向农户传递预警信息,避免了温棚蔬菜生产损失。”胡永强说,“平台可根据农户地块的地理信息数据、气象数据、土肥数据以及种植的品种推荐最佳施肥方案,通过方案的应用可以提高作物亩产15%左右,同时做到合理施肥降低污染。”
据了解,信息化服务还解决了农户生产销售信息不对称的瓶颈。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及时发布农产品供应信息,借助互联网传播优势,大大提高了我省农产品销售份额,仅2014年,该省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实现1700万元(人民币)。
“现在根据平台上发布的行情来收购和销售土豆,今年已经卖出去600多吨了,价格还不错,明年打算再扩产一倍。”青海省大通县逊让乡丰农粮油合作社负责人李福元说。
“青海的信息化服务还涵盖了溯源和电商,我们把安全溯源和电子商务紧密结合到一起,实现了电商产品可溯源,溯源产品可电商。这种模式在国内也是一个新的概念。”胡永强说。
另外,2015年年初,基于手机移动终端的“青海农信”APP正式投入运行,实现精准化推送服务。截至目前,该省已有4万多户农户安装注册了该手机APP。(完)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