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实施意见》出台。 《实施意见》将中央精神与我省“三农”发展实际有机结合,提出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以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为主引擎,以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为总抓手,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生态农业强省跨越。这是“十三五”期间全省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遵循。
《实施意见》有哪些新的政策亮点?安徽日报邀请专家学者予以解读,并采访基层农业干部、农业企业负责人和种粮大户等,反映他们对“三农”发展的新期待。
关键词:效益
夯实基础补短板,推广绿色增效模式,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政策
《实施意见》提出,“实施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到2020年建成4670万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 ”“把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到2020年,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到80%以上。 ”要树立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基本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并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明确到2020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
解读
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中低产田比重较高,是我省粮食生产的薄弱环节,也是增产潜力所在。 “十二五”期间,我省粮食连年丰收,但种粮效益有下降趋势。同时,高标准农田比例不高,许多地方靠大水大肥维持高产,效益不高。 《实施意见》提出建4670万亩高标准农田,重点建设农田水利,可以说抓到了农业生产上的突出短板,是落实藏粮于地战略,促进粮食稳产高产,提升效益的重要举措,也传递出省委、省政府继续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的信号。
——省农委副巡视员胡桂芳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调结构。 《实施意见》提出稳定小麦和水稻生产,重点打造皖北地区优质专用小麦、江淮丘陵和沿江平原优质安全水稻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专用品牌粮食。这表明今后我省将着重引导各地找准资源禀赋这个“定位器”,逐步调整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形成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动效益提高。按照这一精神,今后我省将会把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和投入向口粮、主产区集中,推动农业的供需平衡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变。
——省财政厅农业处副处长王定友
声音
小岗人对农田水利的好处感触最深。我们处在江淮分水岭,易旱易涝,经常遭灾。现在村里流转的4300亩耕地集中整治成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而且高产。根据我的经验,同样的投入,高标准农田水稻比普通农田最起码多收200斤。现在土地租金高,承包地年租金每亩已经达到600元至800元,要有好效益不能总靠高投入,必须通过改造农田增产。农田改造和水利建设投入非常大,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大对这方面的支持。
——凤阳县小岗村种粮大户程夕兵
我们这里水稻收了以后,地一般要荒到第二年5月。去年底,我承担省农委的水稻-马铃薯轮作试点,在冬闲地试验种土豆。土豆到5月初就能收获,正好把茬口利用起来,不但增加效益,有利于改善土壤,减少病虫害。目前看土豆长势比预期的要好,预计一亩效益能有近3000元。省里提倡搞轮作,发展种养一体,粮经套种,一方面希望农业部门加强技术服务指导,不然风险太大。另一方面要帮农民找销路,否则很容易陷入“种啥啥多”的圈子,效益很难提高。——潜山县油坝乡思迈农业公司负责人江海涛
关键词:绿色
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政策
《实施意见》围绕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提出了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一系列措施。明确要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林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快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实行农业清洁生产,大力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等节本增效技术,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实施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要“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湿地面积不低于1560万亩。
解读
当前我省农业生产受到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压顶和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的双重制约,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资源错配及透支利用等突出问题,是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集中显现。 《实施意见》围绕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提出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加快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实施食品安全战略,都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去库存”“降成本”的关键举措。在耕地上不但要坚守面积“红线”,还首次提出推进耕地的质量、生态保护,并在水资源和林地用途上实行最严格的管理制度,显示省委、省政府对农业生态保护的决心。 ——省农委副巡视员胡桂芳
目前我省农产品整体数量上供大于求,质量上难以满足广大民众需求,问题很大程度上出在供给侧方面。 《实施意见》强调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实行严格的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信息平台,表明我省坚定树立“品质、安全”的农业发展导向。这不仅关乎老百姓的饮食安全,也是塑造安徽农业绿色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比如我省已开始实施“绿色皖农”品牌培育行动等,将推动农业生产走上标准化、绿色化和品牌化道路。
——省农委综合处处长卫功奎
声音
我最关心的是省里文件讲到的农业生态保护。现在很多土地板结,地力下降厉害,全靠化肥、农药撑着,必须搞绿色生产了。前几年我就开始搞生态循环农业,秸秆喂牛羊,粪便做有机肥生产有机大米。但这个投入大、周期长,到现在项目搞一半放下了。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足,搞农业生产贷款难,全靠自己滚动发展太慢了。希望省、市能给一些含金量高的政策条件,支持我们这些大户搞绿色种植,搞生态循环农业。
——灵璧县种粮大户程仁岭
从基层情况看,节水、节肥、节药技术的到位率并不高,一般农民不感兴趣,只有规模经营户才有动力。现在的相关技术、设备适用程度不高,不接地气,有些甚至是摆设。要真把投入品降下来,首先还是要大力发展规模经营,流转土地或者发展社会化服务,给技术推广提供平台。希望农业科研部门多下基层,多了解农业生产需要什么技术,推广一些好用、管用的技术。
——寿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戚士章
关键词:增收
多辟渠道,完善联结机制,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政策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