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11月21日电(记者梁晓飞)“种了一辈子地,没想到‘洋庄稼’能让收入翻一番。”50多岁的高文生指着自家的藜麦说,“别看藜麦长得像地里的灰灰菜,这可是从南美洲引进来的‘洋庄稼’。”
“土豆价格不稳,杂粮产量不高,种上藜麦每亩多收入1000多元。”高文生是山西省静乐县赤泥洼乡下双井村村民,地处国家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中的吕梁山区。自2011年以来,静乐县的藜麦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成为全球第三大藜麦种植基地。
尝到藜麦“甜头”后,静乐县堂尔上乡石照村42岁的赵保义心思一动,“南美的藜麦能种,其他‘洋庄稼’能不能行?”去年,赵保义试种了0.4亩“玛咖”,结果亩产300斤,每斤卖出260元的“天价”。今年,赵保义的试种面积扩大到了4亩,周围村庄的村民也开始试种。
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提升,藜麦、玛咖等“洋庄稼”越来越受中国贫困山区农民的青睐,成为走出贫困的新希望。
“上世纪80年代,藜麦的营养价值逐步被发现。”静乐县藜麦协会会长冯剑杰说,藜麦有“粮食之母”之称,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喜欢生长在高海拔冷凉地区,曾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为最接近人体营养需求的种子植物。除静乐外,近年来山西五台、青海海西等地也在发展藜麦种植基地。
同样产自安第斯山区的高原植物玛咖,外形酷似萝卜,又称“安第斯人参”。2002年,围场土豆经纪人,国家卫生部正式批准其进入中国,开始在云南高原地区种植。
“藜麦、玛咖等作物营养价值较高,但对气候、地理等条件的要求也很高。”山西华青藜麦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润青说,这些价格近乎奢侈的“洋庄稼”,只适合在高寒山区种植,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都很高。
据介绍,传统杂粮作物每亩收入不足千元,藜麦每亩2000元左右,增收明显。企业从农户手中的保底收购价每斤6元,加工后的市场售价高达每斤80元,利润可观。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开拓市场。”李润青说,藜麦产品在全球都处于推广期,在国内知名度不够。与农民的种植热情相比,市场开发相对缓慢。
在高文生看来,当务之急是培育出新的藜麦品种。“藜麦秆有2米多高,中间还是空心的,遇到山里刮大风,容易一片一片地倒下去。”高文生说,今年夏天他家不少藜麦受了损失,希望以后的藜麦能长得更矮些、更结实些。(完)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