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调
导读:春节过后,我市本该逐渐降低的蔬菜价格仍居高不下,甚至继续走高。蒜、大葱、辣椒等蔬菜已临近“十元大关”,市民纷纷直呼“菜比肉贵”。“吃不起”蔬菜的市民不禁质疑:作为我市四大富民产业之一的蔬菜产业,政府已扶持发展多年,为何还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当前价格走高的幕后推手究竟是什么?市民是否守着“菜园子”在吃高价菜?
近日,记者走访了相关部门及瓜菜种植基地,探寻菜价上涨的原因及我市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
外地菜高调“唱”主角市民的钱袋子瘪了
尖椒、西蓝花、蒜薹、卷心菜、青菜……3月23日,记者在西峰区西郊蔬菜批发市场了解到,这里每天有上百吨新鲜蔬菜集中交易,其中外地菜是主角,本地菜除了数量不多的西红柿、白黄瓜、辣椒、洋芋等,其他的则鲜有踪影。
李师傅在西郊蔬菜批发市场做了十几年蔬菜批发生意,主要经营西红柿、黄瓜、土豆、青红辣椒等。他介绍,他卖的菜都是从西安运来的,最近西安菜市的批发价很高,他们的零售价格上浮很少,菜价高市民接受不了,其实他们的利润也越来越薄,这生意是越来越难做。
“第一季度我市蔬菜市场,至少80%的蔬菜都来自外地,本地蔬菜占比非常少,还不到20%。”市农牧局种植业科科长董海龙说。
据介绍,目前,我市正处于蔬菜生产“青黄不接”的阶段,只有日光温室里有蔬菜,露地蔬菜还要两三个月才能上市。而随着大棚蔬菜及冬储菜逐渐退市,新季蔬菜尚未大量上市,市场供应总量偏少,这期间就出现了蔬菜供应的断档。
面对贵得有点离谱的菜价,不少商贩们都表示近年罕见。菜价居高不下,最主要的原因是,南方去年的极端低温,冻坏了整整一茬蔬菜。再加上今年天气回暖较晚,蔬菜生长也受到影响。大蒜是今年涨幅最大的蔬菜,达200%。西郊蔬菜批发市场经理梁旭东分析道:“山东是我国主要的大蒜产区,由于前年大蒜价格过低,很多种植户亏损严重,造成了种植面积急剧减少,加上去年山东省遭遇大雪天气,寒潮驻留时间较长,冻死冻伤严重,所以市场预期2016年大蒜产量严重降低,推动蒜价一路走高。”
“市场的杠杆调节作用现已越发明显,随着物流业的发展,我市的蔬菜市场与全国市场联系得越来越密切。现在,早已不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全国蔬菜市场的每一个波动将会直接的反映在本地菜价上,市场是菜价的真正推手。”董海龙说。
菜园子“难产”菜农的钱袋子难鼓
蔬菜价格大幅上涨,是否意味着菜农将发大财?合水县蔬菜开发办公室技术员罗涛告诉记者:“受去年极寒天气及今年春季倒春寒的影响,日光温室的蔬菜较往年上市较迟,单产也降低了不少,蔬菜价格涨了,但本地的菜农却无菜可卖或少菜可卖,围场土豆,菜农的钱袋子并没有鼓起来。”
合水县固城乡董家寺村是合水县瓜菜主产区之一,也是全县“一乡三村”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之一。村上现有530亩设施蔬菜示范点1处,日光温室22座、水泥骨架大棚275座,钢架大棚320座。
村民张满来种植蔬菜已有多年,目前经营4个日光温室。“每天一大早我就开始采摘,然后骑三轮车到县城的蔬菜市场销售。”张满来介绍,他平时种的菜有三四种,这几天上市的有辣椒、白黄瓜,4个日光温室每天产量近200斤,这在董家寺村,已属高产。
“我们村上的菜主要销往西峰、庆城以及合水县城。全村22个日光温室每天可产蔬菜2000多斤,合水县城的都无法满足供应,更别说西峰城区了。”董家寺村主任段兴涛说。
无菜可卖这一现象,不仅在董家寺村存在,在西峰城区更加明显。西峰区天禾蔬菜市场自产自销的蔬菜销售散户比往常少了许多,“地里菜没长出来,日光温室里的菜产量少。城郊的部分温室变成了效益更高的草莓采摘园,也减少了部分蔬菜的产出。”天禾蔬菜市场的菜商张师傅说。
菜园子难以保障菜篮子供需矛盾突出
“目前,我市瓜菜种植面积虽然保持在100万亩以上,也形成了一些比较集中的百亩、千亩及万亩生产带,但大部分地方瓜菜种植品种单一。看似瓜菜种植面积大,但单产水平低,瓜菜产业整体效益不高。”市经济作物生产技术指导站副站长肖新颖说。
据市经济作物生产技术指导站提供的资料显示,2015年全市共种植各类瓜菜109.81万亩,总产量236.93万吨,总产值39.99亿元。其中蔬菜90.32万亩,总产量184.67万吨,总产值35.09亿元,亩均产量2.045吨,亩均产值2365元。
“据估算,全市城镇人口每年的蔬菜需求量在4000万吨左右,而我市每年的瓜菜产量仅为185万吨左右。”肖新颖介绍,近几年,随着我市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区和城郊原本生产供应城市蔬菜的菜地大多被征用,或变为建设用地或随着种植结构调整改种。供应城区蔬菜的菜地逐年减少,城市周围新的蔬菜基地建设滞后,使得供应城区蔬菜总量锐减。加之进城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增多,蔬菜消费需求旺盛,进一步加剧了蔬菜市场供求矛盾。
近年来,人工工价上涨,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上涨,蔬菜生产成本增加了20%左右,直接推动了蔬菜价格上涨。“蔬菜种植属于精细化耕作,人力投入较多。城郊的农民在成本逐渐上升、劳力投入较多的蔬菜产业面前,多数选择了更加轻松的进城务工。”肖新颖说,“这几年蔬菜产业逐渐向人力成本更低、土地更加便宜的偏远川区转移。随之而来的是蔬菜运输成本的增加,同时,偏远川区的农民没有丰富的蔬菜种植经验,蔬菜的单产一直在低位徘徊。”
“我市自然灾害相对频繁,尤其多发的夏伏旱、冰雹、冬季极寒低温、春天大风和倒春寒,严重制约了我市设施蔬菜的健康发展。同时,日光温室投资成本高,有的农民认为设施瓜菜生产与其他农业生产相比,投资额大、技术要求高、经营风险较大;部分群众依赖性强,等政府出线、靠政府投资、要政府补贴的思想较为严重,影响瓜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董海龙说。
扩大菜园子充足菜篮子鼓起钱袋子
在全市蔬菜需求量最大的西峰城区,全区设施蔬菜为2.7万亩,露地蔬菜为16万亩,全年的产量占年均需求的20%至30%。
“随着近年来蔬菜产业的发展,本地菜的占比逐渐上升。但是,瓜菜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档次不高、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制约着蔬菜产业效益提升;蔬菜保鲜储藏、营销体系建设滞后,市场价格调控能力差,生产旺季容易出现滞销、菜贱伤农等情况,影响菜农的生产积极性。”西峰区瓜菜产业开发办公室主任贾卫东说。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西峰区设施蔬菜呈良性化发展,以蔬菜种植为主的合作社达20多家,蔬菜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目前,西峰区有8个、200亩以上的设施蔬菜基地,其中日光温室有7000多亩、2000多座。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