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至9日,第二十二届中国杨凌农高会上,榆林展团精心准备,打造绿色农高会、文化农高会、数字农高会、项目农高会、创客农高会,展示榆林现代特色农业成绩和成就,宣传榆林科技支撑作用,打造榆林特色农产品品牌,亮点纷呈。记者就此五大主题,带您去领略农高会榆林展团风采。
黄澄澄的小米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绿色农高会——展区变身庄园产品绿色原生态
大红的苹果桌上摆,金黄的玉米墙上挂,热腾腾的油糕端上桌,“金蛋蛋”马铃薯随处见……榆林展团打造绿色农高会,展区农业气息浓厚,犹如置身一个巨大的陕北庄园,“榆林用色泽艳丽的红枣、马铃薯、玉米来装饰,特别清爽、美观,不愧是第二粮仓。”宝鸡人杨亚萍赞美道。
“小米卖火了,顾客就是喜欢咱陕北小米,绿色健康。”一大早,绥德兰花花生态食品有限公司销售员王国平就忙碌起来了,他告诉记者,这几天的雨并没有影响小米的销售。“进选牌手工挂面18道工序全部都是手工完成,面条筋道,口感好。欢迎大家品尝。”佳县陈家墕进选手工挂面商贸公司经理陈新维对自家产品十分有信心。
我市各县区精心备展,都拿出最新鲜、最绿色、最健康的产品,今年刚刚收获的红枣一斤卖18元,顾客仍络绎不绝,新产的小米一袋袋被买走,还有大扁杏仁、小杂粮、富硒大米等,这些无公害、绿色环保的农产品受到了群众的喜欢,也迎来了客商的关注,在蔬菜生产、红枣加工、马铃薯加工等项目上具有合作意向。
文化农高会——六楼骑街古城景特色产品富内涵
放眼农高会C馆各地市展团,榆林展团的造型设计十分有特色,以榆林牌楼与农业大超市相结合,以古城文化与现代农业新成就相映衬,吸人眼球。来到展区门口,“五谷杂粮名扬九州高科农业,四方良田筑满三秦第二粮仓”的对联言简意赅地向人们展示了榆林农业大市的形象,大门两侧,两块显示屏轮番播放着各县区精心制作的宣传片,画面唯美,令人印象深刻。
走到展区里,仿制的凯歌楼、星明楼高高地立起,无论是站在高处,还是身处展区内部,看上去都十分显眼,“小北京”的形象呼之而出。“你们展区太有魅力了,古朴典雅,难怪顾客和客商那么多。”很多相邻展区的企业负责人赞叹地说。
和C馆室内展区一样,室外的榆林科技特派员展区同样以牌楼造型示人,“合作社小微企示范园引领第二粮仓,农民工大学生特派员创业三农之星”的对联主题明确,展示了榆林人创业创新的成果。
不仅是展区有特色,榆林农产品更加重视文化的传播,很多农产品包装上都写有当地的风土人情、产品故事,顾客购买产品之余,通过这些内容增强了对榆林的印象。清涧聚广艺雕厂的枣木根雕,造型多样,形象逼真;青涧石板文化艺术品公司创作的政治人物印象、名人书画等,赋予石板新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很多客商前来洽谈。
数字农高会——扫码追溯保质量互联网+营销新篇章
“您好,想知道详细的信息,只要拿手机对着这袋小米扫一扫,就能查到生产企业、产品信息等情况。”子洲展区前,展销人员为顾客介绍如何使用二维码追溯平台查询、购买小杂粮。
从榆林来参展的市民小王拿起一颗山地苹果用手机进行扫描,立即看到一行字“这是您第1次扫描该产品。”紧接着,苹果采购、种植、流通、销售信息以及企业文化、规模、获奖经历、检测检验报告等都一目了然。
此次农高会,围场马铃薯经纪人,榆林市科技局在去年首次使用二维码追溯平台的基础上将试点单位扩大到百余家,涉及榆林20多类优质特色农产品,为企业提供50多万张产品身份证贴标,结合电子平台实现“码上购买”。“每一个二维码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一个箱子的两颗土豆,都有自己不同的信息,唯一编码就是其独立的身份证,连在哪个时间、哪块地种植等都可以查看到。”榆林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杨飞介绍道,在原有防伪追溯源体系的基础上,还打通淘宝、微信等电商支付平台,对企业的市场发展提供便利。
据了解,产品身份证云平台体系建设不仅保护优质企业产品免受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的侵害,同时帮助企业通过扫码支付、诚信体系、网络营销等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的建设,实现互联网+转型升级。消费者可通过产品身份证轻松联网辨真伪,获知产品生产全过程,对每件产品进行跟踪、查询、远程视频监管、评价投诉等,真正享受企业的“零距离”服务。
项目农高会——科技为本促合作项目带动唱红“榆林经济”
11月6日,本届农高会上首场集中签约仪式中,榆林展团硕果喜人,共签约项目47个,签约总额44.8亿元。
定边县仅50MW光伏电站项目的签约金额就达到4.5亿元,“去年我们的签约总额是8.6亿元,今年增长到10.582亿元,增长点主要是10万吨马铃薯主食化产品生产项目。该县科技局副局长高彩霞介绍,定边县人民政府加快马铃薯主食加工及生产化进程,积极与陕西金中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发展马铃薯主食化产品加工生产项目,总投资4.9亿元,将极大地促进定边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群众就业,带动全县经济全面发展。
榆林展团的签约项目中金额最大的是榆阳区榆林新农农产品批发大市场项目,总额达到10亿元。“这个项目主要是把榆林的农产品向外推广,同时引进外地好的农产品。农产品的销售方式是线上商务平台+线下实体连锁市场,运营渠道是农民种—公司销,有利于推进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形成互联网+的农产品销售模式。”榆阳区科技局局长蒲海说,作为当地的菜篮子工程,项目将保障服务区域内百姓的食品安全以及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的可追溯。
“这个项目是一个农村、农民、涉农企业、市民、消费者、政府等多方共赢的全生态链条产业集聚平台,能有效建立城市食品供给机制。市场运营后,全市农民就会知道‘春天种什么对,秋天卖什么贵’,提高农民种田、养殖和农产品深加工的积极性。”项目乙方浙江新农实业有限公司副总裁徐常青介绍道:“运营方式是通过当地农产品经营和种养殖大户以及经纪人把当地名特优农副产品、水产品,利用新农集团全国连锁市场网络‘卖全国’。其次,让全国连锁市场的农产品经营大户把榆林没有的农产品带到榆林经营,让当地农民能足不出市就能‘买全国’。通过新农集团成熟的全国连锁运营渠道,实现让榆林农民‘富起来’、让榆林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起来’、让榆林市三农经济‘活起来’的目标。”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