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讯(通讯员张新兰报道)科技创新更加广泛地影响着团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的生活,科技发展应用的水平也直接反映了一个团场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近年,兵团第十二师一○四团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团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位置,深化体制改革,推动实施“科教兴团”战略,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文化,让科技更好地服务团场发展、造福广大群众。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各项科技制度的完善,使团场科技管理工作逐步迈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为科技创新搭建了平台。
“十二五”期间,为促进团场科技的发展,一○四团先后修订出台了《一○四团“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一○四团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实施办法》《一○四团科技进步奖励办法》等一系列制度。该团每年都要对基层单位进行两次考核,对表现突出的单位、优秀科技工作者、优秀科技示范户进行表彰,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四团团长任志宇告诉笔者,5年来,团场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科技,各职能部门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调配合,齐抓共管,不但健全完善了制度,而且把基层作为推动科技发展的主体,不断引导科技人才向基层汇聚,科研资金向基层投入,创业创新载体向基层布局,有力地提升了全团科技工作水平。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该团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全社会研发(R&D)经费投入7090万元,平均每年提高0.3个百分点,完成了该师计划的“十二五”末全社会研发(R&D)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2%的指标。
积极开展科技服务
科普宣传是一○四团实施“科教兴团”战略的重要环节。团场在每年的知识产权宣传周、科技活动周、土地宣传月、安全生产宣传月,积极开展各类大型科普宣传活动,为开展科技服务营造了浓厚氛围。
近两年,一○四团开展科普宣传活动21场,制作各类科普展板380块,围场马铃薯行情,悬挂横幅120条,发放宣传册3.6万余份,还利用广播、电教片等形式宣传科技应用的重要性。科技进社区、科技进连队、科技进家庭已成为开展科技服务的新常态。目前,全团科普基础设施健全,在团部广场、社区、连队有科普画廊150个,社区、连队的科技书屋拥有图书12万余册。如今,团场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不断增强,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日渐浓厚。2014年,一○四团西城北社区获“全国科技示范社区”荣誉称号。
为深入推进团场“科教兴团”战略的实施,该团坚持每年开展“科技之冬”培训、“群众技能”培训等,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区别对象、分类组织,先后开办了社会工作者岗位培训班、物业服务基础教育和业务培训班、桃树种植及滴灌培训班、设施园艺培训班、烹饪礼仪培训班等105期,培训各类人员人次,组织210名群众外出参观学习,举办科技现场演示会25场(次),培训面达98.5%,有691人获得兵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的等级证书,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生产技能。
围绕增收加快发展
近年,一○四团加快转化科技成果,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团场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团场、兵团科普宣传先进集体、十二师科技工作先进集体。
“十二五”期间,该团申报科技项目25项,其中国家科技富民强县项目1项,师科技项目17项。其中,《“京粉1号”蛋鸡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换热站远程监控自动化》《桃园新品种新技术的集成与应用》《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节能技术应用》4个项目获师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该团种植的草莓、毛芹菜等4种农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鉴定,桃子、番茄、马铃薯、大葱等获得兵团食品安全中心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
七连连长尚军义告诉笔者:“自从连队的毛芹菜通过国家绿色食品鉴定后,也提高了连队其他叶菜品种在乌鲁木齐市场的知名度,蔬菜的销量增加了,种植户的收入也相应地提高了。”
一○四团在深入推进“科教兴团”战略实施过程中,结合团场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处首府郊区的地缘优势,根据一连一品、一连一景的目标,按照“生态、休闲、观光、体验”的要求,通过“四个围绕”促进农业发展,促进群众多元增收。
该团围绕团场智能化温室和设施园艺发展现状,培育特色农业,加快特色优质新品种的引进和试验示范,积极筛选出适应团场生态环境、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的主导产品。团场现有温室1300余座,300余户从事温室生产的种植户年均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
该团围绕万亩桃园基地建设,加强桃园的科学管理,加大有机肥投入,通过精细化管理和先进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桃子的品质和售价。六连从事桃园种植的科技示范户程兴琼高兴地说:“我们的桃树通过科学管理,结出的桃子特别甜,深受乌鲁木齐及周边消费者的喜爱。近两年,我家每年收入都在30万元左右。”
该团围绕中草药基地建设,改良小果枸杞,并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试验种植黑果枸杞、大芸、甘草等高效经济作物。目前,九连已种植大果枸杞4000多亩,试种大芸、甘草等中草药200亩,枸杞种植示范户刘金风每年的收入都在30万元左右,其他种植户的收入最少也在每年10万元以上。
该团围绕山区畜牧业做好牲畜品种改良工作,加强牦牛、细毛羊、肉毛兼用羊等品种的引进与改良工作,鼓励群众发展特色养殖。近两年,该团牧区改良牦牛2800多头,牦牛的繁育率由原来的60%提高到70%;改良绵羊3.1万余只,绵羊良种率从70%提高到80%,繁育率由90%提高到93%,畜牧业科技使用率不断提升,群众收入逐年提高。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