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冬日的武川大地上,只见翻耕过的土豆地和齐刷刷的秸秆茬红白交织构成后山独特的冬景。走进村庄,处处是堆积如山的粮食秸秆,打开土豆窖门,围场土豆,里面堆满黄灿灿的土豆。就在大部分农民因为土豆收购价低而等待观望的时候,可镇霍家沟村村民郭建却笑着告诉记者:“今年虽然市场不景气,但我的土豆不愁变成钱。”记者来到郭建家时,只见院里一台磨粉机不停地转动,家里妇女们正忙着压粉条。
今年34岁的郭建家住可镇霍家沟村。他先后到上海、深圳、北京搞过推销、开过饭店、卖过衣服、当过小工。外面的世界虽然很精彩,但他更眷恋养育他的红土地。2005年,郭建回到家乡,面对他熟悉的土地,他常常回想南方许多农村家家户户都是手工作坊,他们将自己家乡的一些特产和其它作物进行深加工,既提高了销量,又增加了收入,而且价格高出普通产品好几倍的纯绿色、纯天然的农产品在大城市深受欢迎。想到这里,郭建不禁心潮澎湃,村里这么多牲畜肥料,种植不加化肥的农作物不是也一样能卖个好价钱吗?于是,他开始在自家的地里做试验。
去年,他的“费乌瑞特”土豆种植面积达到了100多亩,虽然产量不如上了化肥的高,但人们还是非常认可他的绿色产品。他把大土豆包装成箱,将小土豆加工成粉面、压成粉条推着自行车在可镇大街小巷销售。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留一些粉条、土豆,顺便也留下一句话“感觉好吃你们打电话再要,感觉不好吃这些我也不要钱”。就凭这实在的人品和实在的产品,他在武川硬是打开了销路。去年,他仅卖粉条就收入多元。他还帮其他的村民推销一些笨鸡、笨鸡蛋、莜面、猪肉、菜籽油等农副产品。现在,在郭建的带动下,全村人都改变了传统种植模式,纷纷调整种植结构,种植起多种绿色农作物,他们村多年闲置的炒莜麦房又重新热闹了起来。
今年,在郭建和乡亲们的共同努力下,“沙土地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郭建被村民们推选为理事长,村里30多户150多人入社。合作社社员们除种植小麦、莜麦、黍子、菜籽外,还种植不施化肥的土豆300多亩,共产土豆40多万斤。面对今年土豆种植多、销售价格低廉等问题,郭建动员社员大土豆窖储,等有个好价格再卖。小土豆水份大,窖储有可能腐烂,如果按现在1角钱的价格卖出,这10万斤小土豆只能卖1万元,如果将土豆磨成粉,1斤粉面的价格是5元钱,10万斤土豆就可以卖到5万元,这样比直接出售多挣五六倍。如果将粉面再加工成粉条,比粉面的价格又高出了两三成。他还承诺,如果卖不了他将全部收购,而且绝不低于市场价。目前,他们的产品不仅在武川有了知名度,而且也摆上了呼和浩特很多大饭店的餐桌。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