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消息指出,对于越来越疯狂的回归潮,证监会考虑出台限制措施,包括对中概股回归的估值按照一定的市盈率进行限制,以及限制每年中概股借壳回归的数量。监管层为什么有这样做的意图,中概股又该不该借壳回归呢?
证监会为何担忧中概股回归?
证监会近日表示,境内外市场的明显价差和壳资源炒作应得到重视,正对中概股通过IPO、并购重组回归A股市场可能引起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监管层对中概股回归的关注,直接影响相关个股在海外市场的表现,当当网、陌陌和世纪互联的股价近日都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跌。
据了解,近3年已有5家在国外上市的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在A股上市,如今超过30家中概股尚在回归的路上。其中不乏业绩表现不佳的公司,但在私有化的过程中却被国内资本市场追捧,形成境内外市场的明显价差。
中国股市从来不缺故事,而一旦故事被讲得天花乱坠,往往就会把中国股市搞得天翻地覆。
从去年股市异常波动以来,A股一直处于信心恢复期。但就有极少数名不见经传的个股在市场持续小幅震荡期间迎来了爆炒盛宴,这些“幸运儿”就是被中概股私有化回归A股过程中相中的那些“壳”资源股。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首先是因为境内外市场差异巨大。
受海外监管差异、境内外市场理念不同、国内资本市场高估值等影响,中概股近几年掀起了私有化回归A股热潮。与赴美上市企业数骤减相对应的是,38家在美上市中资股去年宣布私有化交易,其中6家已经完成。
从已完成回归的公司来看,市值翻番不是问题,其中被巨人网络借壳的世纪游轮(002558,股吧)连拉20个涨停板,股价从31元一度飙升至231元。从默默无闻到股价大涨,不少A股标的因为中概股的“加持”而名声大噪,轻松实现乌鸡变凤凰。
另一个令监管层感到担忧的是,回归公司溢价奇高,而多数公司业绩低迷。
自去年以来宣布或完成私有化的中概股公司中,近3年营收保持高速增长的并不多。奇虎360、欢聚时代算是其中的佼佼者。欢聚时代2011年以来持续盈利,2011年至2014年的营收增速都保持在100%以上,但在2015年只增长60.32%,净利润为10.332亿元,同比下降2.94%。
还有更多拟回归中概股公司,上市多年但盈利状况并未改善。世纪互联最近3年亏损逐渐加大,2013年至2015年亏损额分别是4822.6万元、万元、.9万元;航美传媒2011年至2014年也一直在亏损,营收在2013年以及2014年出现下滑;优酷土豆最近几年亏损额同样逐年扩大,营收增速更是逐年下滑,2011年营收增速为131.89%,2014年营收增速只有39.46%。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回归的中概股中,除了少数公司属于行业龙头,更多公司其实在行业内表现不佳。以电商平台为例,阿里和京东已成为公认的行业巨头,营收保持较高增长。相比之下,当当网作为电商平台的境地较尴尬。
壳资源炒作或将降温
分析人士指出,2015年起,中概股回归或者表明有回归意向的公司开始增多,而到了今年以后,A股市场借“壳”大戏不断上演。“壳”资源交易火爆,二级市场多只股票走出大幅上涨。由于中国市场的高估值,及巨人网络借壳世纪游轮、分众传媒借壳七喜控股(002027,股吧)等同类成功案例给市场的示范效应,导致壳概念股受到资金追捧。
上市公司股价在被借壳之后往往能够收获巨大涨幅,一方面是因为被借壳之后公司基本面发生变化,价值得到重估;另一方面,借壳行为往往会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热点,容易受到投资者热炒。据统计,被借壳公司复牌后的股价在短期内急剧上涨,十几个交易日累计超额收益平均达70%以上。
然而,随着注册制推进步伐暂缓、战略新兴板被搁置以及中概股的回归潮再起,从目前递交A股IPO申请的排队情况和发审节奏看,排队中的公司若按当前情况,最少也要等候3年时间。出于时间成本的考虑,借壳似乎已经成为这些公司唯一的选项。
尽管借壳上市的原因可以理解,但对于这种“只是换个市场上市,却能享受数倍、数十倍收益”的模式,业内人士还是提出了质疑。5月3日,停牌近5个月的综艺股份(,股吧)公告,将用101亿元人民币收购中星技术100%股权。此次重组属于中概股回归,标的公司中星技术原控股股东中星微曾在美国上市。中星微去年6月宣布从纳斯达克退市时,市值3.6亿美元(23.4亿元人民币),距今不到1年,其收购价居然到了100亿元人民币,估值溢价达327%。
正是这种疯狂的景象,才出现了近期证监会新闻发布会的表态——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示,证监会目前正对这类企业通过IPO、并购重组回归A股可能引起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虽然监管层暂未给出确切的限制措施,但是市场普遍预期,壳资源股后市恐不乐观。
中概股回归之路多艰辛
某国内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对记者表示:“如果现在采用‘一刀切’的做法堵住回归路径,已经退市的公司其实别无选择,且成本压力巨大,要重回美国上市也必须重新申请IPO,一旦时间拖得过长,公司在各方面都有可能面临违约风险。”
有知情人士表示,限制原因是为了防止中概股借壳上市溢价较高,会导致融资过多抽取股市资金,影响二级市场的稳定。另外,中概股大批集中回归会导致在美私有化金额巨大,增加人民币贬值压力。
事实上,中概股回乡之路可谓既漫长又坎坷。在2012年IPO暂停时,大批公司不得不排队赴美上市;当境内IPO重启,中概股则在境外市场遭遇如浑水基金等做空,估值大幅回落;2015年初,A股高歌猛进,注册制也获积极推进,监管层更透露出发展新三板、改革创业板,甚至设立战略新兴产业板来对接高科技互联网企业的态度,回归的诱惑在那时膨胀到了极点……然而一轮突如其来的股市异常波动将牛市彻底打趴下了。尽管牛市不再,但许多中概股的回归却已经没有了退路,因为他们在美国的日子也已经快过不下去了。
比如近期因魏则西事件而备受舆论争议的百度在美国的股价也出现了持续下跌,百度回归A股也并非没有可能。
去年开始,百度重金掷向与搜索业务弱相关的O2O领域(包括百度糯米、百度外卖,以及以携程、去哪儿为代表的在线旅游),此后不久,华尔街很快就在财季给出了重挫股价的“票决”。 在美国,O2O已与“失败者”画上了等号。例如Yelp和Group on这类已经上市的美国O2O公司,不仅表现乏善可陈,市值也远未体现出它们所面向的所谓“万亿级”市场规模,而订餐平台Open Table失意退市、家政平台Home joy停止运营等现象,更让中美呈现热冷两极。
当然,中概股企业为上述风险所付出的溢价终究是为了谋求更高的溢价。一般参与中概股回归有三方面套利机会。
第一是估值套利。通过市盈率对比可知,大部分行业在A股都是存在溢价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