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五”唱响现代农业朝天雄风
朝天区曾家镇山峰村产村一体示范片。 王泽东 摄
朝天区委负责人到中子镇印坪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杨春恩 摄
公路到山乡,致富有希望。 邱永宝 摄
朝天区蒲家乡河坝场村每年人均核桃收入超万元。 向德孟 摄
朝天区李家乡青林村高山露地蔬菜产业示范片。马建忠 摄
朝天区何以成为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和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
1800年前,诸葛亮率蜀汉大军五伐中原,在这里以野核桃充粮。1200年前,大诗人李白经此入蜀,在这里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安史之乱”震动长安,唐明皇仓皇奔蜀,各路官员在这里迎驾——朝天,早就变了模样,但谁也没有想到,会成为今天的样子。今天,朝天人说,今天可以把握。
1月20日,在四川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广元市朝天区一举捧得两项荣誉:2015年度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和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
两项殊荣得来不易。
朝天地处秦岭南麓、川北门户,幅员面积16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仅占四分之一,山高坡陡,山多地少,是新时期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但在去年省上对183个县(市、区)的“年终统考”中,却表现优异:2015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8685.3元,同比增长10.6%,现代农业成片推进,幸福美丽新村次第崛起,在全省山区县(市、区)中表现尤为抢眼。
“以山称雄”的朝天,何以称雄“山区农业”?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以贯之抓落实,“十二五”期间,朝天区委、区政府带领21万人民,汇演了一曲波澜壮阔的“三农”大合唱,唱出了现代农业的“朝天雄风”。
□向德孟
顶层设计清楚明晰“一把手工程”推进“四个五”
2月初,朝天区委六届十二次全会召开。期间,参会代表走出会场,移师乡镇村社去开“会外会”。
这是每年区委全会、区“两会”的例行安排。由区委书记蔡邦银、区长伏玉琼等领导带队,上山坡,下沟渠,进农家,入园区,开农业“现场会”,取“‘三农’工作经”。
在朝天镇“金三”现代农业园区,眼前的景象让大家惊叹:一条条新路盘绕山间,一片片新翻的土地泛着泥香,一排排刷白的核桃苗新叶初绽。核桃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品种改良示范区、科技科普示范区、采摘体验区,核桃技术服务中心和核桃产品交易中心,有的已见雏形,有的已打好地基。
谁能想到,一年前,还是荒园芜草的坡地如今已是1.6万亩园区,全面建成后,每年可实现综合产值1.8亿元以上。代表们真切体会,什么叫快速、什么叫高效。
快速和高效,源于区委、区政府清晰的顶层设计,明确的总目标和路线图。
作为典型的深山农业区,朝天农业“先天不足”:地理条件差、信息闭塞、技术落后、效益低下……发展农业怎一个“难”字了得。
朝天农业的“难”,大家都清楚,在蔡邦银看来,重要的是,要让干部群众看到破难后的“新”,苦干后的“甜”。
怎样破难,怎样苦干?
5年前,朝天区委、区政府经过反复研究论证,确立了“四个五”农业农村工作思路,即做大做强五大农业特色产业、建好五个现代农业园区、打造五条百里新村示范走廊、解决五万贫困人口脱贫。
指挥棒舞起来,指挥者动起来。
朝天区成立了以区委书记、区长为组长的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每年深入乡镇村组和农户开展“三农”工作调研50天以上,1名区委常委和1名副区长具体分管农业农村工作,区“四大班子”成员每人联系1个乡镇和1个贫困村,其中分管和联系领导每人牵头建设1至2个农业特色产业,“三农”工作目标考核分解到部门和乡镇。“四个五”勾勒出朝天“三农”工作的美好愿景,“一把手工程”把动力层层传递到基层。
5年收入翻一番“五大产业”助农增收
漫山遍野的核桃林,在春日的阳光里显得分外精神。看着这些透着希望的核桃树,蒲家乡河坝场村村民侯华堂眼前已经浮现出硕果累累的秋天:这金果子呢,5亩地一年就是半栋房。
河坝场村是远近闻名的核桃村,家家户户种核桃,核桃林掩映下的一栋栋精致砖房,以及房前停放的小汽车,述说着这里的小康。
河坝场村只是“中国核桃之乡”朝天的缩影。据统计,2015年,朝天区核桃树总规模已达40万亩1000万株,农民人均拥有核桃2亩,核桃总产量3.1万吨,连续7年居全省县(市、区)首位,产业发展户人均核桃收入5500余元。
核桃致富,这在10多年前,侯华堂想也不敢想,“核桃在这山上长了几百年,祖祖辈辈也没见发财的。”在侯华堂的记忆里,朝天农民赖以为生的是这五样:玉米、小麦、土豆、红苕、养猪。
而现在,“老五样”被“新五样”取代,分别是核桃、蔬菜、畜牧、食用菌、蚕桑。这正是朝天区委、区政府着力做大做强的五大农业特色产业。
两相对比,侯华堂说得很形象:“老五样”填饱肚子,“新五样”挣票子、盖房子、买车子。统计数据为证,2010年,朝天区农民人均收入3775元,2015年达到8685元,5年翻一番,农民增收幅度连续5年保持广元市第一,2015年超过全国1.7个百分点,全省1个百分点。一个个“核桃村”“蔬菜村”“香菇村”“蚕桑村”在朝天大地呈现,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为何短短几年,“新五样”成了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当家花旦”?
这得益于朝天区在反复比对中找到的“比较优势”。朝天区委、区政府认为,比较当地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对照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新五样”更适合朝天,更有成长前景。
对此,羊木镇火石坡村村民王国学深有感触。2012年,在外打工的王国学匆匆回家,在集镇旁租用7亩地试种香菇,现在每天可采1000余斤,收入四五千元。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