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收购价格

围场土豆一台扶贫专车的故事 让贫困户搭上旅游致富班车

字号+ 作者:围场土豆批发网 来源:网络整理 2015-09-20 20:54

长寿地处重庆腹心地带,襟长江而临重庆主城,居渝东而挟三峡库区,史称“膏腴之地,鱼米之乡”,因其“东北有长寿山,居其下者,人多寿考”而得名。长寿是重庆市

  “扶贫专车”将贫困户的土特产送到了石龙山庄。 通讯员 谭华祥 摄

7月11日一大早,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石家乡村民汪小林接到贫困户谢应清的电话,请他早点去收购家里的土鸡。

放下电话,汪小林就匆匆开起小货车往15公里外的石龙村驶去。一路上,他又接到两个贫困户的电话:请他去收购新鲜蔬菜。

汪小林家是乡里的建卡贫困户,为何开得起小货车?又为何一大早去收购农产品?汪小林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这台车可不是我个人的,是乡里的扶贫专用车,专门收购乡亲们的农产品。”

    贫困户的农产品有“专车”来收

石家乡地处武陵山高寒地区,虽与旅游名镇黄水镇接壤,围场马铃薯经纪人,同样拥有夏季清凉气候,却没有黄水镇那样繁荣的旅游景象。目前,全乡4461户村民中,仍有544户建卡贫困户。

3年前,石家乡决定“借光”黄水旅游热,用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增收。但能办农家乐的贫困户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只能靠销售农产品增收。

但那些住地偏僻的贫困户要想将自家特产卖给农家乐及游客,却有不少困难。比如村民谭万宁,他要卖菜必须坐车到乡里,得20多公里,除去车费、饭钱等,到手的钱所剩无几。

不过现在好了,有了汪小林的小货车上门收购,贫困户的土特产不愁卖了。

“你今天来得早哈。”早上8时许,汪小林一路颠簸来到谢应清家,将他家的两只土鸡过秤,“8.9公斤,每公斤44元,共391.6元。”汪小林当场将钱付给了谢应清。

“这是我新挖的马铃薯。”辗转来到村民冉奎家,汪小林利落地过秤,“50.2公斤,每公斤2.4元,一共120.5元。”

随后,汪小林又马不停蹄地赶往11公里外的九龙村天生组的谭万宁家,谭万宁出售的几根黄瓜只有1.2公斤,收购价4元一公斤,一共4.8元。

临走时,谭万宁还托汪小林帮忙把40多斤稻谷带到乡场去打米,下次来收菜时再顺道送过来。汪小林爽快地答应:“像帮忙打米、缴费、购物等,我能做的都做。”谭万宁连声称谢:“要不是你的这辆车,我那点蔬菜拿到乡场卖,还不够车钱。”

在山里来回跑了3个多小时,汪小林才跑完3家贫困户,收购的农产品不到小半车。眼看着临近中午,他又急忙开车往回赶。

汪小林急急忙忙地要将这些农产品送到哪里去?

    土特产进了山庄

上午11点多,汪小林开车进了石龙山庄的大门。

石龙山庄是一家大型农家乐。近两年,前来避暑的游客越来越多,高峰时,260个床位的入住率达到95%以上,周末更是一床难求。

山庄老板秦建赶来帮着汪小林下货,“今天收的东西有点少哦,中午的客人有好几桌,我们都等菜下锅呢。”

汪小林卸完货,又将出售农产品的贫困户姓名、数量、价格一一写在山庄的一块公示牌上,“每次我卸完货,都要把这些数据写上去,让大家都看得见,一清二楚。”

“这些来自贫困户的农家产品可立了‘大功',客人们很喜欢吃这些‘土菜'。”秦建指着公示牌告诉记者,去年的生意好得不得了,收入达到500多万元。秦建对汪小林开玩笑说:“今年的旺季又到了,你要加油收菜啊,我们都指望着你的小货车了。”

石龙山庄为何如此依赖这台小货车,为何指望购买贫困户的土特产呢?

    巧用扶贫资金,旅游大户和贫困户结帮扶对子

石家乡党委书记刘毅回答了记者的疑问。为了带动更多乡亲脱贫,2015年开始,乡里组织全乡36家农家乐成立了“梦里荷塘”乡村旅游合作社,并向县扶贫办申请了108万元“乡村旅游带动贫困户发展引导基金”。

这笔钱如果简单地分给几百户贫困户无异于杯水车薪,如何才能使用好这笔珍贵的资金,引导贫困户可持续地吃上“旅游饭”?

石家乡是这么干的:先将108万元注入合作社设立的“旅游发展基金”,再“借”给旅游大户用于经营,大户每年按借款总额10%缴纳“占用费”10.8万元。这笔钱10%用于合作社运行费用,50%用于给贫困户发放基础补助,40%用于奖励为乡村游作贡献的贫困户。刘毅说,目的就是激励贫困户要发挥自身能力,不等靠要,勤劳脱贫,农产品卖得越好的贫困户得到的奖励就越多。

“借”得108万元基金的旅游大户正是石龙山庄,不过乡里开出的条件也很“苛刻”:石龙山庄必须与首批36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以不低于市场价优先收购贫困户的农产品,还必须给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

由大户带动贫困户增收的发展模式不错,但问题也来了:36个贫困户居住很分散,每户一次出售的土特产数量又不多,要他们各自将农产品及时卖到石龙山庄,并不划算。

“这也是我们扶贫遇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对此,石家乡就将市里分配给乡里用于沼气管理的长安小货车改为“扶贫专车”,聘请有驾照的贫困户汪小林为司机兼“收货郎”,为贫困户提供“随叫随到”的免费上门服务。车辆所有费用由乡里补贴,“收货郎”按收菜数量计算工资,“这样,哪怕是只有几根黄瓜、几斤辣椒,贫困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卖成钱。”去年一年,乡里支出汽油费和汪小林的工资共两万多元。

就这样,一个由旅游大户通过“引导基金驱动,劳务用工促动,农产品收购带动”帮助贫困户增收的发展模式建立起来。

    贫困户搭上旅游致富的“班车”

石龙山庄又是如何看待乡里的这种模式呢?秦建告诉记者,这种结帮扶对子的措施效果出人意料的好。搭乘“扶贫专车”送来的贫困户种植的蔬菜,从地里摘下来到上餐桌,一般只有几个小时。这些新鲜有机农家菜深受游客欢迎,土鸡、山菌等农产品都成为山庄的一个招牌。山庄收购农产品的公示牌、“扶贫专车”也成了活广告。

乡里还在石龙山庄设立了“双联双帮”公示牌,公布了每个贫困户及对口帮扶乡干部的姓名电话。不少游客吃了农家菜觉得好,还可电话订购农产品带回城。秦建说:“我们这样的结对帮扶,实现了互赢。今年,我们还要增加定点采购的农户数量。”

“有了‘扶贫专车'去收货,有了龙头企业来消耗,让贫困户家中卖不出去的土特产,成了城里人喜欢吃的‘香饽饽'。”开“扶贫专车”两年来,汪小林看着乡亲们手里有了钱,一步步摆脱贫困,劲头更足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