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克腾旗新开地乡土豆产业富民纪实
新开地乡地处克旗南部的丘陵漫甸山区,境内沟壑纵横,所辖7个行政村,有4个是漫甸村,春迟秋早,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全乡亩耕地中,漫甸旱坡地多达亩。多年来,这里一直以生产小麦、莜麦、马铃薯等为主。特别是这里的马铃薯,硕大光滑,淀粉含量高,过去,由于人们生产观念落后,一家一户每年只种三五亩,从没想到把它当作一项产业来发展。
2015年,乡党委、政府通过多次调查论证得出:无论是气候条件,还是土壤、光照等条件都比较适合种植马铃薯,且马铃薯个大、整齐、干物质含量高。于是,乡党委把马铃薯作为全乡主要经济作物来推广。当年,各村干部、党员等带头种植了8000亩马铃薯,结果喜获丰收,所产1200万斤二两以上的大个马铃薯全部被经棚镇及周边乡镇蔬菜经销商抢购一空。一核算,一亩马铃薯收入600—800元,最高达1000元,相当于四五亩小麦的收入。
看着手中硬扎扎的钱票子,群众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起来。到2015年,全乡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多亩。随着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销售又成为农民的一大难题,全乡仅有的几家小型淀粉加工厂和粉条作坊年吞吐量不到全乡马铃薯总产量的20%,周边菜市场需求量又有限,加之路况差,外地客商很少光顾,偶尔山外来几趟车收购,也是乘机压等压价,许多家庭囤积的马铃薯冻烂损失严重,甚至货到地头死,只好赔钱卖了出去。
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立即建起自己的加工厂,就地加工转化马铃薯。于是,乡兽医站站长杨文山筹资15万元,在全旗率先建起了年加工量300吨的大型干淀粉加工厂。就在乡里帮助杨文山筹资金、盖厂房、购设备的同时,一些看上门道的村民也在紧锣密鼓地忙活起来。他们知道大型干淀粉加工厂建成后,每年需要大量的湿淀粉作原料,于是,一台台小型湿淀粉加工机械相继购了进来。机器运转当年,仅马铃薯一项全乡实现产值600多万元,且没有积压。
旗工商局、技术监督局等部门又帮助该乡注册了“新开地牌”马铃薯淀粉商标。自此,新开地土豆淀粉及土豆菜薯在辽宁、黑龙江、吉林等地红得发“紫”起来。
一衣带水千帆举。2015年以来,新开地土豆产业发展协会和协会党支部、土豆经纪人协会、土豆合作社相继成立,新开地马铃薯产业开始步入规范化发展轨道。在此基础上,乡党委、政府连续两年从河北围场引进克新一号、围薯一号、台湾红皮等优良种薯140万公斤,集中培育种薯,第二年将繁育出的种薯投放到高产栽培示范户进行示范种植,然后在全乡推广。同时,聘请国家土豆协会理事纪铁男在全乡7个行政村进行技术指导,从而使新开地乡涌现出一大批马铃薯种植“土专家”、“田秀才”,马铃薯单产也由原来的每亩75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每亩1500—2015公斤。
2015年,乡党委、政府与协会先后为20多户担保贷款100多万元,建标准冬贮窖4个,使全乡每年有30万公斤菜薯实现反季节销售,效益翻番。自2015年至今,乡里还积极争取公路建设项目,实现了乡通水泥路、村通砂石路,不仅解决了马铃薯和淀粉的运输难题,也解决了当地百姓出行难的问题。为了让新开地牌马铃薯淀粉向精深方向发展,围场马铃薯批发,于2015年引进赤峰联硕粮油公司、河北双九集团和唐山德凯公司成立了赤峰市艾农薯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投资1000多万元在原新开地粮站大院建起了新开地土豆精淀粉加工企业。该淀粉厂采用目前国际先进的技术,提高了淀粉的生产速度和纯度,极大地节省了人力,整个工艺流程仅需9分钟,年加工精淀粉5000吨。
目前,新开地乡已发展马铃薯种植户3000多户,马铃薯种植面积达5万亩,年产马铃薯7.5万公斤,现有小型淀粉加工企业34家,大型烘干厂3家,大型精淀粉加工企业1家,生产出的新开地牌菜薯及新开地牌土豆淀粉远销河北、天津、吉林、黑龙江等十几个省市,实现了种植户与加工企业“双赢”的目标。
·记者 邵涌河 乐永霞·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