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石家乡黄龙村的陈珍梅,一早匆匆来到镇上买了3只母鸡和一些生活品后,便急急忙忙赶回家。
“这段时间是旅游高峰期,现在得赶快把鸡棚重新打扫一遍,方便母鸡下蛋。”陈珍梅告诉记者,她家正是借助乡村旅游才脱了贫。
与陈珍梅一样“吃”上旅游饭、走上脱贫路的贫困户,在黄坪村还有35户。
今年4月底,石柱县为更好地引领贫困户脱贫增收,建立起农业产业、工业产业、旅游产业、商贸产业等扶贫长效机制,并先后出台具体实施意见,通过把产业发展与长效扶贫有机地结合,实现贫困户可持续脱贫。
用机制推动扶贫产业发展
流转土地、雇请用工、订单收购、供种回收、股金分红、社会化服务……在石柱县所制定的农业产业扶贫长效机制中,有14项带动机制。
“用机制推动产业扶贫,是石柱建立长效扶贫增收机制的核心。”石柱县扶贫办主任彭德斌称,产业扶贫长效机制作为扶贫的重要抓手,其效果正日益显现。
如在旅游产业扶贫长效机制中,该县明确了由县旅游局负责,每年组织全县经营农家乐的重点贫困户,参加县内烹饪技术、酒店服务等免费培训,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重点贫困户参加县外乡村旅游接待培训;在具体扶持上,对利用当地资源发展旅游食品、旅游手工艺品制作的贫困户,由县旅游局给予设备采购金额15%的补助,最多不超过5万元;对重点贫困户从事乡村旅游接待的,经验收合格,由县扶贫办给予每户3万元以内的补助。利用这些措施,解决贫困户因资金不足、技术缺乏,无法迈入创业就业门槛的尴尬。
在工业产业扶贫长效机制上,该县制定滚动实施32户规上工业企业帮助32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引导工业企业依托科研院校,加大对农产品加工的研发;出台扶持政策,激励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产品研发;提高辣椒、黄连、马铃薯、莼菜等农产品的附加值等,增加重点贫困户种植农产品的经济效益。
在商贸产业扶贫长效机制上,该县制定了通过完善电子商务、农业生产服务、金融服务功能,促进脱贫产业发展的相关机制,并明确了在今年底,要完成85个贫困村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的建设,实现贫困村电子商务全覆盖,并培训重点贫困人员800人次以上,引导贫困人口从事商务产业;率先在85个贫困村建设农村物流配送末端站点的,畅通贫困村农产品流通的“最后1公里”等。
据介绍,石柱县建立起来的产业扶贫机制,涵盖了县域内的主要骨干产业,并形成了产业的联动机制,从整体上推动了贫困村、贫困户通过产业发展走上了稳定的脱贫增收道路。
产业覆盖夯实脱贫增收长效机制
扶贫产业机制推动了脱贫产业的发展,产业覆盖又夯实了脱贫增收的长效机制,从而打破了脱贫之后,又陷入返贫的“泥潭”。
据石柱县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围场土豆价格,在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的确定中,根据各产业的特点优势,通过一系列机制的联动创新,使石柱县在产业经济发展上,做到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既加快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又增强了产业对贫困村、贫困户的覆盖面。
在工业扶贫产业发展中,石柱县提出了扶持涉农工业企业50家,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加工企业配套协作,工业与农业连接,形成产业链条,用工业带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在工业与农业产业扶贫机制的联动中,工业拉动农产品基地的发展,农产品又为工业企业提供原材料的保障。目前,县里正鼓励东田药业、金田集团等一批药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推动基地建设,带动贫困村的产业实现规模经营,在全县建设一批辣椒、魔芋、马铃薯基地,以及以黄连、何首乌等为主的中药材基地。这些基地,都覆盖到了贫困村和贫困户。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产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通过农业和旅游扶贫机制的对接,综合利用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交通条件、特色产业及贫困群众发展意愿等,重点打造出以石家黄龙传统村落、鱼池十里荷塘、枫木昌坪、三河万寿寨村、沙子镇七曜山避暑休闲风电观光等为代表的旅游精准扶贫示范点。
此外,在特色效益农业与商贸业扶贫长效机制的对接和融合中,规划布局农产品销售、农用物资供应的物流通道,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流通企业深入到村和贫困户,以订单方式,把农产品销售出去。
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产业扶贫长效机制,在促进全县产业发展、并覆盖到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同时,还通过产业发展所创造的就业岗位,为贫困户提供就近就业的机会,让贫困户通过稳定的务工,实现可持续增收。
(重庆日报)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