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土豆探路“主粮化”
凉山,全省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土豆种植区,也被誉为全国最好的土豆种植区之一。今年1月,全国土豆作为第四主粮的发展战略正式提出,这样的战略构想下,凉山如何抢抓机遇?
日前,凉山州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抓好2015年土豆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建设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土豆标准化生产基地,突出“大凉山土豆”品牌,倾力打造“中国绿色食品土豆之都”。
□本报记者 吴梦琳 钟美兰
A
种植面积全省第一,先天基础良好
凉山土豆种植历史悠久、种植地区广泛,是凉山传统优势农作物。据凉山州土豆产业办公室主任陈学才介绍,经过近十年的大力发展,现在凉山土豆的种植面积、产量、商品量、经济效益四项指标均居全省首位,2015年全州土豆种植面积达到226.72万亩,占全省土豆种植面积的五分之一;产量达349.6万吨,占全省土豆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土豆现在已成为全州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占全州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32.6%。”陈学才说,目前全州所有县市都在种植土豆,初步形成高寒山区淀粉加工型、种用型,二半山区淀粉加工型、菜用型,河坝沟谷地区菜用型土豆生产分布。
为了推进土豆标准化生产,围场马铃薯批发,凉山先后确定了13个土豆生产重点县,建成万亩基地20个、千亩专业村560个。“目前,全州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164.75万亩,成功建设152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土豆标准化生产基地’。”陈学才说。
经过多年发展,“凉山土豆”被农业部登记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全州注册土豆加工产品商标15个。
B
多为小户散种,产业化发展有限
实际上,凉山土豆种植面积虽大,却多为农户散种散卖,规模化生产、市场化经营程度都不高,且地区差异较大。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州土豆商品量217万吨,占总量的62%,几乎集中在沟坝河谷、公路沿线地区。
此外,凉山土豆作为商品,也多以鲜薯进行销售,后续加工十分有限。据陈学才介绍,目前土豆加工一般分为精淀粉、变性淀粉、全粉和薯条薯片等几种加工方式,而凉山的土豆,由于品种等因素限制,基本只能采用精淀粉加工方式。“现在全州有大型淀粉加工厂14个,每年鲜薯处理能力能够达到130万吨左右,但实际上加工量仅30万吨左右。”陈学才说。
淀粉厂为何“吃不饱”?“淀粉终端价格低,鲜薯收购价格受到限制。”陈学才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淀粉每吨卖6000多元,一般情况下7-10吨土豆鲜薯能够生产1吨淀粉,每斤鲜薯价格在三四角钱以内,才不致淀粉厂亏损。“事实上,以前宁南、西昌等地,试种过经济效益更高的、可加工为食品类型的土豆,但效果不理想,第一年产量高,此后由于种薯等原因,产量大幅下滑。”陈学才说,这类土豆对管理技术要求比较高,一般适合家庭农场或者公司化规模种植,而凉山现在土豆种植多为小户散种,管理方式较为粗放。
4月2日,在西昌学院牵头召开的土豆主粮化校地合作研讨会上,多名专家提出,对于凉山来说,现阶段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品种改良和后续储藏、加工等问题。
C
着重技术破题,推动土豆从地头到餐桌
日前,省教育厅下发文件,批准西昌学院“土豆主粮化战略研究中心”为立项建设的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土豆重点实验室”为立项建设的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四川土豆工程技术中心”为立项建设的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一次性获批3个与土豆相关的省级科研平台,西昌学院土豆研发战略规划全面启动。作为全州唯一一所本科院校,集中着州内大量人才、科研资源,西昌学院的迈步,也标志着凉山的迈步。“西昌学院此次提出的土豆研发战略规划,正是要解决土豆从地头到餐桌的一系列问题,从最初的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到后期食品加工、市场营销等,着重推进土豆主粮化。”西昌学院科技处处长、教授蔡光泽说。“下一步,学校将申报土豆工程技术实验室,开展土豆主粮化的储运技术、食品加工、副产品综合处理和利用技术研究等关键技术。”蔡光泽说,通过这4个省级研究平台,组建土豆研究智库,实现从研发到应用到推广一体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