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蒙帮扶项目林西县大营子乡冷棚提子项目,该项目亩产提子8000至斤,按每斤3元计算,年亩产收入余元,为传统农作物种植的10倍。崔佳仪摄
本报记者 韩梅
今年是内蒙古“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决战年,该工程实施两年来,全区农村牧区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就像锡林郭勒盟西乌旗一位老牧民说的那样:“走上平坦路、住上敞亮房、喝上干净水、活动有场所、户户通上电、购物家门前……”
内蒙古“十个全覆盖”工程,主要包括危房改造、安全饮水、街巷硬化、村村通电和电网改造、村村通广播电视、校舍建设和安全改造、标准化卫生室、标准化文化室、便民连锁超市、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是一项综合性的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强基固本工程。
北京和内蒙古合作由来已久,而第三批35名北京援蒙挂职干部正好赶上“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他们牢记使命,积极投身到这项民生工程中,与内蒙古干部群众共同掀起了让幸福生活全覆盖的热潮。
李立奎:请牧民喝上“甜”水
“2014年6月初,北京市房山区选派的一名第二批援蒙干部辞职,围场土豆批发,当时在房山区委办工作的我,主动要求接替其工作,并一直延续成为第三批援蒙干部。”在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北京挂职干部、现任察右中旗旗委常委、旗政府副旗长的李立奎对记者说。
察右中旗是乌兰察布的半农半牧旗,也是国家级贫困旗县。李立奎上任不久,在库伦苏木发现,这里70岁以上的老人,早上起床几乎都不能自己穿衣服,都要年轻人帮忙或互相帮助。于是李立奎就展开了调查,“他们过去喝的水又苦又咸。我试过,只喝了小半碗,一会儿就拉肚子。”李立奎说。为什么会这样呢?李立奎请来专家测水质,发现这里的井水里氟、钙含量超标严重,长年饮用会使人骨骼变形,引起氟骨症等疾病。
望着400户牧民每天喝着又苦又咸的水,李立奎心急如焚,他决定为库伦苏木实施“饮用水净起来工程”。他回北京争取到房山区委区政府支持,投资202.2万元,在该旗启动实施了“三起来”工程。其中:“净起来”为库伦苏木400户牧民免费安装净水机400台,解决了安全饮水问题;“暖起来”为270户农牧民安装“节能吊炕”,降低了其取暖成本;“亮起来”为牧区群众安装太阳能路灯116盏,让草原的夜晚也亮起来。
当免费净水机送到库伦苏木第一嘎查牧民金山家里时,金山说:“我们终于喝上和城里一样的甜水了。”如今,牧民一见到李立奎就亲切地叫他“甜水旗长”,他们把不再苦不再咸的水叫做“甜”水。
韩耕:让小土豆成“金豆豆”
北京挂职干部在助力“十个全覆盖”工程中,根据所在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挥北京干部援建优势,解决当地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北京对口支援的乌兰察布市距北京仅400公里,这里盛产马铃薯(俗称土豆),素有“中国薯都”之称,土豆产品因质量上乘而远销国内外。但是过去,这里的土豆必须要绕道山东寿光才能进入北京市场,大大阻滞了土豆进京销售的规模。
为了扩大乌兰察布土豆在北京的销售规模,北京市第三批挂职干部领队韩耕亲自带队到北京新发地市场调研,经过多次协商,促成了北京市新发地批发市场接收乌兰察布市2名副处级干部来此挂职学习。两位挂职干部一到北京市新发地批发市场,在熟悉北京新发地蔬菜销售市场情况后,专门研究了乌兰察布土豆如何在北京新发地打出品牌、如何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和食品安全管控机制等。
随后,在乌兰察布市举办的农畜产品产销对接会上,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等15家北京知名企业与乌兰察布20多家生产企业达成农畜产品采购意向。
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还把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中旗确定为土豆专供基地,与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了长期采购合同。在北京挂职干部团队的努力下,为乌兰察布土豆等农畜产品销往北京建立了稳定的渠道。
“谁说天上不能掉馅饼,你看,我就被砸得晕乎乎的!”拿到直供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土豆订单的察右后旗农民张亮兴奋地说。就凭手里的订单,他这一年就可以收入10多万元。
如今,北京市场上75%的土豆来自乌兰察布,土豆作为第四大主粮,越来越受到北京市民的喜爱,尤其是乌兰察布土豆,更以绿色、无公害、营养价值高成为北京市民餐桌上供不应求的“金豆豆”。同时,也成为乌兰察布土豆种植农户的“金豆豆”。
杨晓辉:“一户都不能落下”
走进赤峰市林西县统部镇五四村,36岁的北京挂职干部杨晓辉正与村干部一起研究着当天推进危房改造的进度,哪个施工小组该往哪家派,哪户需要安排周转房屋,哪户的屋檐需要重新修缮,对村里的情况他如数家珍。
杨晓辉是个“80后”,现任林西县县委常委、副县长,之前他的身份是北京市丰台区人社局副局长。他2015年3月来此任职时,北京的工作已经免掉:“属于免职挂职,必须安心工作”。他说:“挂职干部绝不能让自己‘挂’起来,而是要沉下去,沉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
尽管“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林西县大部分地区都过上了“家家住新房,户户有余钱”的幸福日子,但是杨晓辉在回访贫困县时,却发现林西县北部还有三个村子没有“全覆盖”。
那是去年底,他来到国家级贫困县统部镇,发现该镇的五四村、水头村和大马金沟村依然存在着土墙、土房和土路“三土”现象。回忆那时的情境,杨晓辉用了“意外”与“惊讶”这两个词——“柴草与牛粪随意堆放的街道,一下雨污水横流的小巷,或许当地村民已经司空见惯,但对于北京来的我却未曾想到。”随后,他承担起了这三个村的“包村”任务,负责督导、推动其“十个全覆盖”工程。
于是“下村”便成了杨晓辉的常态,节假日几乎都用在了“下村”上,“下村”成了他生活的重心。这个“80后”的北京“下村”干部,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和决心,给自己定位为“为村民脱贫致富的参谋官、督导员与参与者”。他鼓励农民调整农畜产业种养结构,他亲自参与危房改造,督导贫困村新建了平方米的肉羊养殖棚圈及其配套设施,申请到京蒙帮扶资金1000万元……如今,这三个贫困村的面貌已经悄然改变,和其他村一样,走上了“十个全覆盖”的阳光大道上:一排排新居等待亮相,一条条水泥路正铺向家门口,一车车果蔬开出山村……
在杨晓辉看来,来内蒙古挂职是北京干部的光荣,挂职之旅不仅仅是精准扶贫之旅,更是播撒爱心之旅。
转载请注明出处。